我想说的是,一个具备真实感的世界,一切都在流动。
变化的不止是性格,不止是认知,还有人物关系。
以姜望和尹观的人物关系为例。
细究起来他们两个对彼此的态度,是随着修为的进步、交情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一开始尹观杀人姜望只能忍着,尹观拿廉家威胁他,他也只能帮忙打掩护。后来他就开始给地狱无门立规矩,不许随便杀人,尹观也开始顾虑他的感受,再后来理直气壮地欠钱不还……
以姜望和齐国的关系为例。
一开始他对齐国毫无归属感,他到齐国只是因为网友在这里,网友告诉他这里有发展机会,他就来碰碰运气。
所以那会在临淄城外,尹观救了他的命,并以此为条件,让姜望掩护他入城,姜望的底线是“不要伤害重玄胜,不要伤害普通人”。
齐国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里。
但是后来他对尹观——谁让你直呼天子之名?
他一次次为齐国赢得荣誉,赢得功勋,齐国一次次给他支持,在这个过程里,渐渐产生了归属感。他开始认可自己是“齐国人”。
最后离齐是人物自然的选择。
在强杀庄高羡这件不得不走的事件之外,也是主角和齐国根源性的矛盾。
他对姜述有感情,他一直以来的行为逻辑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本质上其实是“义”。
但姜述要的是什么?是“忠”。他可以容忍你,恩宠你,封赏你,但你必须无条件听从他的命令,践行他的意志。
在离齐之后,他们的相处反倒更自然了。因为天子不必再疑,英雄也可以直身。
我必须要承认,在创作上,我对姜望确实过于冷酷。
在人物的权衡中,我常常会选择牺牲主角。
我总是想着,还有很长的地方写主角呢,先紧着其他角色帅一下。我总是想着,姜望这么坚强,他可以承受的……
比如在山海境,为了勾勒方鹤翎的人物弧光,为了强化王长吉的魅力,必须要有一个逼出方鹤翎心底呐喊的人,只有姜望合适,而且他确实是出于正义的思考,符合人物逻辑。
比如在伐夏之战,重玄遵在那个时候绝对不能输,如果输了他之前的所有塑造就都成了白纸,重玄遵那句名台词:“我要赢得所有,包括勇气。”也就毫无意义。
那就只能是姜望输。而且确实那时候也打不过。
可能这就是很多人说的“文青病”吧。
我们现在阅读小说,常常用到一个词,“毒点”。
我有时候看一些网文创作方法论,也常常用到这个词,常常说要如何规避“毒点”。
不要这样写,读者不喜欢,不要那样写,读者不喜欢。
读者好像是非常单薄的一个群体,有一个个简单的标签贴在那里,不喜欢这也不喜欢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