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别说,建虏之中就算最矮的人,也比倭国船队中的倭人要高。特别是在这种冷兵器作战的年代,这身材上的差距,让建虏一个个心中充满了骄傲。只是打量倭人的身材体格,估计一对三都没问题。
也有可能是受刺激了,倭人头领便对豪格说道:“贵国一个个都是人高马大,这船上的粮食,就劳烦你们自己搬了。我们在此已经等了三天,不能再拖了,午时三刻之前,我们必须得回去缴令了。”
豪格听得受用,便同意了。毕竟这可是大清迫切需要的粮食。
然而,建虏才搬了一半不到的粮食到岸上之后,就体力不需,开始喘气休息了。实在是肚中无货,长时间饿的。
结果,倭人就在船上看戏,对着他们指指点点,虽然双方语言不通,但是从他们的神态举止上可以猜出来,估计倭人是在说类似“中看不中用”之类的话。
可惜豪格这边没有翻译,他们的对话,是倭人那边带了通晓大明官话的人过来,才算是能沟通。要不然,豪格这边有听懂倭语的话,就能知道那些倭人不但在嘲笑他们白长了人高马大的身体,而且还在嘲笑他们的智商。
这么多人,就算船板铺多了点,可一人背一袋粮食上上下下,不但累,而且还在彼此妨碍,这不是蠢是什么?
对此,这些倭人也只是嘲笑,并没有去点醒建虏该怎么卸粮最省事。
豪格看到那些倭人的言行举止,不由得大怒。他只是性格莽了一点,却不笨。哪能看不出来倭人的羞辱之意!
什么时候大清勇士被别人这么羞辱过?哪怕被明军连续打败,至少在他豪格面前,可也没有这么被羞辱过!
他的亲卫见此,晓得他的脾气,便连忙偷偷提醒他,什么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什么大清和倭国结盟,不能因小失大什么的。
对此,豪格也知道轻重,之前的优越感不但没了,还生了一肚子气,严令手下要及时搬完粮食的军令之后,就自己跑去周边打猎去了。
不过他却不知道,在远处的山上密林中,却有好多双眼睛在盯着这边看。
好一阵之后,其中一人,便是陈绍安,放下望远镜,对身边还在观察敌情的李定国说道:“那个带着亲卫离开的,就是奴酋爱新觉罗豪格,是建虏的和硕肃亲王。这支军队,肯定就是建虏前来接受的军队了。”
听到这话,李定国并没有放下望远镜,依旧看着,不过却回答陈绍安道:“嗯,如果人再多,路上消耗的粮食也就多了,建虏不至于再空耗对他们宝贵的粮食!”
“那我们怎么做?”陈绍安听了,就问他道。
李定国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在继续观察。陈绍安见此,也有耐心,并没有催,他自己也再拿起望远镜观察起来。
好一会之后,李定国忽然开口说道:“你看,倭人在船上动静,该是嘲笑建虏无疑。但是,建虏这边,却并无另派人去接替搬运粮食,由此可知,该是这批搬运粮食的建虏,应该是体力最好的那些了。由此可知,这些建虏的战力定然大打折扣。”
听到这话,陈绍安不由得点头,这一点,可以通过豪格气冲冲地离去可以证明一二。
“如果本将所料不差的话,等建虏把粮食搬运完毕之后,必定会饱餐一顿。”李定国继续给陈绍安分析道,“之所以如此,第一是因为建虏盼粮食久矣,如今粮食在面前,以那豪格的个性,定然是要给手下一个交代,给他们吃一顿好的。另外,建虏要押这么多粮食回去,也得要有力气才好。而且,这批粮食事关重要,豪格肯定不敢马虎,也要让他的手下吃饱,有了体力后才能卫护周全。”
陈绍安没想到李定国竟然想了那么多事情出来,不由得有点诧异。仔细想想,并不觉得李定国有说错什么,便一直是在点头。他心中知道,李定国既然考虑得这么细致,肯定是有什么点子了。
果然,就听到李定国还在继续分析道:“倭船上的倭人,有火炮,还有不少鸟枪,虽然比我们的燧发枪要差不少,但火器的威力,还是要防着一些的。”
说到这里时,李定国才放下望远镜,郑重地对同样放下望远镜看着他的陈绍安说道:“因此,本将以为,在建虏卸下粮食,还未饱餐之时,而倭人船队又已经离去的话,那就是我军杀过去的良机。要是这两个条件有一个不满足,那就静观其变,反正路还远着,我们还有很多机会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