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节是指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前唐制中,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行则建节,树六纛,亦借指节度使,军权。
具体到实际的物品,旌节包括门旗二面、龙虎旌一面、节一支、麾枪二支、豹尾二支,共八件。
此时话音落下,就有侍从捧着用金铜叶做成的节,用红绸制作的旗,还有麾枪豹尾,来到堂前。
“这……这是……”
萧阿剌看得颇有些眼花缭乱,萧孝穆则暗暗叹息。
大辽一直自诩继承了唐朝正统,自称中国,而在外交方面,确实也辐射到了周边区域,宋人承认大契丹皇帝,高丽、西夏俯首称臣,远如大食、波斯,派遣使节,只知契丹为中国……
相比起来,宋朝似乎没什么需要出使的地方,燕云屏障不在,河西走廊不通,难不成往交趾南越派遣使节,所以久而久之,前唐的这套旌节制度,早就弃之不用了。
但现在,宋廷终于将之搬了出来。
赐予狄进,不仅全权负责与辽盟约,更代表着此消彼长的影响变化。
宋正在一步步恢复汉唐荣光!
狄进接过节杖,更增几分威仪,面向萧孝穆,理所当然地道:“请辽秦王殿下,示贵朝国书!”
萧阿剌面色微变。
国书?
耶律宗真没给啊!
一方面,辽国的制度虽然处处学习中原王朝,但执行起来真的没有那么严格,当年澶渊之盟签订时,曹利用来回跑辽营,萧太后和韩德让高座席上,辽圣宗坐在下首,就这般口头交流,讨价还价,最后等到岁币议定了,双方再正式签订盟约,留下国书。
此次也是如此,耶律宗真派萧孝穆来白沟河边界,与宋臣商定盟约,一旦达成了初步协议,自然要送回上京给他御览,到时候正式签订时是有国书的,可这个过程里,却没有详细的任命。
相比起儿子的稍稍失态,萧孝穆的神色却是不变:“狄相公此前所求,萧惠上禀陛下,陛下震怒,故命本王来此,是战是和,犹未可知,谈何国书?”
不一定与你们签订盟约,若是条件谈不拢,还是要直接开打的,岂会有商谈盟约的国书?
堂中气氛顿时紧张起来,狄进却笑了笑:“我中原王朝,向来是先礼后兵,先按礼节同对方交涉,倘若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这并非软弱!”
“‘兵’是‘礼’的后盾,二者相辅相成,先礼后兵,既能避免不必要的争战,还能彰显泱泱大国的王者风范,而不是凡事皆以武力要挟,一旦武力衰败,便再不可持,亡国有时!”
萧阿剌听得拳头默默捏紧,萧孝穆同样微微一笑:“先礼后兵,上兵伐谋,狄相公是贵朝三元魁首,兵家之道也能侃侃而谈,然我等带兵之人,倒是不会说这些道理,只知皆是因时而变,因势而变!”
这是讽刺对方从未统兵上阵,只知纸上谈兵。
狄进笑容不变:“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殿下说得很好,倒也合了一句兵不厌诈,就如同此次辽东的欧阳春,欲与我朝结盟一般,依殿下之见,我朝为何拒绝?”
萧孝穆面无表情,语气里则流露出讥诮:“为了礼?还是因为作为后盾的兵,并没有横扫天下的自信?”
“横扫天下?”
狄进失笑:“殿下以为,何为天下?前唐鼎盛之际,疆域不仅包括中原地区,还扩展到了漠南、漠北、西域,设立多少都护府、羁縻府州,但往西依旧有大食,再往西边还有拜占庭,那些是不是天下?”
萧孝穆冷冷地道:“此诡辩也,狄相公应知,本王所言的天下是哪里?”
“错!此非诡辩,自从收复河西后,我朝的视野早已不局限于中原之地!”
说到这里,狄进拍了拍手掌,几个侍从捧着一幅硕大的地图,来到堂前,展示在众人面前:“这是根据往来西域的商贾描述,所绘制的天下舆图!”
“我朝如今的疆域,西至玉门关,再往外,便是西域诸国的地方了……这条路线是丝绸之路,前唐之时,此路畅通繁荣,经历了多少个西方国度,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这里是黑衣汗国,欧阳春的家乡!”
前面的倒也罢了,听到叛贼欧阳春是黑衣汗国的人,就连萧孝穆的视线都落了上去。
然后就听到这位宋人相公,将各国的情况大致介绍了一遍,正色道:“这幅天下舆图,我已命人绘制,送往贵国上京,两朝的目光,可以往外看,真正认清天下到底有多大……考虑到秦王殿下可能未得贵主国书,我也早有准备,请求辽主赐予国书,我持旌节,你有国书,如此相谈,方为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