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嘉想得很美好,在两种相左的意见当中,找到了一条中庸之道,并且,她的办法是在官绅们抵制的堤坝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就等着水压把整个大坝冲垮。一体当差与一体纳粮是捆绑销售的,接受了前一项,后一项实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古往今来,多少朝廷重臣以成为各级选拔考试的考官为荣?就是因为在文官考试制度之下,座师、门生、同门形成一个小团体,从此在官场上守望相助。做个蒙师,自是没有这样的光彩。然而,他们教的却是八旗子弟,这些人入仕的机率比一般人高出几倍不止,其中优秀的学生可以直入八旗官学。如果自己的运气不好,有了功名也没办法做官,有几个以后很可能入仕的学生,也是不坏的。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千百年来(这个数字不算夸张),多少人听着这朗朗上口的劝学诗长大?不提书香门第,市井中人也多少有些能脱口而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
国人历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想法,事实上,几百年来,想当官除了军功就是读书考试!而入旗入关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读书做官论”的接受度比汉人也不差。
以上两点,是人所共知的,不但是淑嘉,诸王大臣也是一样的想法,所以他们在听了淑嘉说出这办法之后才会郁闷得要死。他们只是从计划的可执行程度上来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几乎没有否认过这个提议的合理性。
但是!他们都忘了一点——八旗是尚武的!顺治是个喜欢汉族文化的人,他在位时的政策淑嘉也不太了解,然而到了康熙时期就开始屡次强调本族的骑射问题,到了胤礽这里,也不甘心旗丁软弱的。
这样一件大事,真是除非你到了他们那个位置上,否则很少能够想得到的。就算是诸王,看他们教子,也绝不允许学不好文化知识,没人说这个不重要。其实康熙在学习汉学的问题上,走得比他父亲还要远,对儿子们汉学的要求也是极高,还死盯过允禑练字。而胤礽的文学修养,更在康熙之上。
这些却都掩饰不了一个问题:再崇尚汉学,他们也不肯忘了自己的立足之本。皇帝不同于诸王,他们的位置不同,要考虑的事情也不一样。
胤礽只是病了,你不能当他是死了啊!淑嘉把这件事情给正在养病中的胤礽汇报了之后,胤礽就激动得想要捶床了:“这怎么成?叫这群酸儒把朕的八旗子弟教成书呆子可怎么是好?”他现在满脑子里想的是,如果他那些赖以镇压各种动乱、借以维护统治的八旗子弟都成了酸秀才样儿,可怎么是好?
本来就已经退化得让人担忧了,再从小读起乱七八糟的书,八旗新一代都读成那些呆子似的豆芽菜……到时候再有战事,那时候靠谁?靠绿营?造汉族武装力量?那真是离亡国也不远了!一定程度上鼓励八旗读书,是为了培养治理天下的人才,不能总靠汉人做亲民官、制定国策,然而一旦全体旗丁都弃武从文,真是我命危矣,大家一块儿玩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