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史轸沉吟着不作声,这几天盯住他打交道的郑屠嘿然笑道:
“史先生,我们这艘贼船,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破落!你犹豫啥劲啊?你老也预见到刘世中、蔡元攸这些孙子胆怯如鼠,却又刚愎自用,听不进半句良言,待骁胜军、宣武军在他们手里折腾光了,赤扈骑兵都杀到汴京城下了,这些孙子连同蔡铤那狗贼还能再推卸罪责?”
见徐怀等人都眼瞳灼然盯看过来,史轸还是有些犹豫。
他这辈子都谨小慎微、藏锋敛芒惯了,而他对桐柏山众人的底细到底不甚清楚,又怎知这一脚踏出去,是火坑还是苦海?
史轸沉吟片晌,才揖手道:“都说百无一用乃书生,史轸乃一介书蠹,所谓略知兵事、有几分薄见,也都是嘴皮子工夫,但徐军侯有什么驱使,为社稷计,史轸也不敢惜身!”
永远要比别人慢一拍的朱芝,这时候还在琢磨、回味徐怀刚才所说的诸多话,有些不确定的问道:“我与史轸不过是兵部九品小吏,之前在都堂议事,那些多的将吏,可没有几个正眼瞅我们一下,这要骁胜军、宣武军在大同城下,中了赤扈人的圈套,被杀得大败,他们会理会我们的招呼,往西山聚拢?”
朱芝算不上多聪明,太多事情看不透,但恰恰如此,以及他对桐柏山众人并没有多深厚的感情与认同,徐怀不敢提前将详细计划透漏给他知道。
徐怀就怕他太早知道这些,只会倍加误会他们这边居心叵测——虽然朱芝对此并不在乎。
然而此时有史轸这个之前跟桐柏山没有牵涉的人,预判到大祸将至,徐怀则相信朱芝不会有太多的胡思乱想了。
当然,诸多事还是需要朱芝、史轸更积极的作为,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徐怀说道:“第一次北征伐燕,朱沆郎君与监军使院二百役卒,在天雄军溃灭于大同之前,可曾得葛怀聪这些人正眼瞅过?骁胜军、宣武军兵败,刘世中的都统制行辕及蔡元攸的宣抚使司衙门都在,当然没有你与史先生的事,但这两个衙门到时候也都人仰马翻,不知所踪,甚至包括刘世中、蔡元攸二人在内,都为赤扈人所杀或俘虏,没有号令传出,你与史先生代表兵部传出号令,对那些藏身山野、惶惶难定的溃兵败将,却无异是一盏指明方向的明灯。刘世中、蔡元攸与赤扈人约定十日后从南北夹攻大同,刘世中、蔡元攸他们再蠢,也不可能对赤扈人毫无防备。我推测在赤扈人即便想翻脸,也会在攻打下大同城之后,所以你们还是有时间在诸将面前反复声明赤扈人不可轻信的主张,也顺带宣传一下朔州……”
“你说骁胜、宣武二军溃败,曹师雄必会投敌,到时候朔州不就成赤扈人重重包围之下的孤城了吗?”朱芝问道,“谁会傻乎乎的往死笼子里钻啊?要逃也是往常山、吕梁山、管涔山里钻啊!”
更关键是将三十余口家小护送到朔州或西山后,护送人手就立刻腾出来,参与后续的任务当中。
王峻、范宗奇之前也是找上司告假离开应州,即便有范雍、王举、王宪三人在应州打掩护,但倘若长时间消失不归,就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此时王峻、范宗奇在徐怀派出人手协助,将家小都护送到西山,解除掉这个后顾之忧,接下来徐怀会叫郑屠、范雍、范宗奇及王峻带一队人马,跟随在朱芝、史轸身边,协助他们联络骁胜、宣武诸将。
兵部郎君刘俊赶往大同劝降反遭射杀,除了史轸找托辞留在应州外,大半兵部司吏及役卒都随行,大同城下也是惨重,就连朱芝带着贴身照顾自己起居的两名家将,也没能逃回来。
回到应州后,朱芝将范雍、王举、王宪、范宗奇、王峻等人暂时从都部署司借用过去,也很是正常。
而这几日徐怀与卢雄、朱芝都共进退,以示桐柏山卒重归王禀麾下,他担心朱芝随兵马渡河去大同人身不够安全,多派些武装甲卫相随,谁能说他们的不是。
事实上,只要刘世中、蔡元攸不知道王举、范雍的真正身份,这时候王举、范雍直接投靠王系,刘世中、蔡元攸他们也只会心中暗恨,想着日后找机会收拾,这时候能翻什么脸?
所以,徐怀这时候也不再多顾忌什么,就直接将王举、王宪带在身边。
虽然与赤扈人约定南北夹攻大同城,刘世中、蔡元攸并没说有朔州什么事,仅要求朔州方向协助监视驻守金城、怀仁两地的敌军,但说到监视、警戒,这个范围就广了。
徐怀真要率领几百骑兵,出现在大同西翼要求协同作战,刘世中、蔡元攸可能不会搭理他,但还能硬将他赶走不成?
而徐怀也一定从朔州调骑兵过来,亲自率领渡恢河前往大同附近以窥形势。
他不是妄想力挽狂澜,也不是相要看在骁胜、宣武二军大溃时刘世中、蔡元攸这些人绝望的嘴脸,他需要更早的寻找机会,与赤扈人接触,或者说试探性的接战。
在此之前,除了猴儿坞一战有十数可疑人物展露一手外,桐柏山众人还没有跟真正的赤扈铁骑接触过,更不要说交锋了。
徐怀以为越早接触赤扈人,与之越早交锋,甚至越早吃亏,对桐柏山众人、对桐柏山卒都越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