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当循商君所言: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今少上造赵佗建言,得爵者之子弟亦可入学室,以增秦吏之数,分派山东之地,以宣扬寡人之威德,颁行秦国之律法。寡人曰:可。”
“爵位簪鸟以上者,母论是否为令、史,其子弟皆可入学室。待学成考核之后,便可为各地文法之吏,以固秦土。”
随着秦王政将修订好的律法颁布出来,秦国朝堂上并未引起大的波澜。
众多公卿大臣早就有所耳闻,心中已有准备,此刻皆是俯首应命,并无一人反对。
赵佗眼见此景,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这是他对于秦律的第一次试探,如今眼见朝堂上无人提出异议,顿时心头大定。
只要开了这个头,日后若是再想要对秦法有所增益,那就要更容易一点了。
“不过不能掉以轻心。自古变法,反对者皆是因为新的法律侵犯了他们的利益,故而才会群起而抵制。若是新法对其无害,除非食古不化之徒,否则直言反对者终是少数。”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对赵佗来说,他之所以选择从“入学室资格”这条律法下手,除了确实强国利民,有助于巩固秦国对诸侯故地的统治外,也是因为此条律法的更改并不会影响到众多公卿大臣的利益。
在秦国,官吏的选拔制度,除了征辟、举荐、军功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便是保子。
父辈为官吏,其子弟便可享受父辈恩泽,走上入仕这条路。
李信、李由、蒙恬等高官子弟,成年之后,被选入秦宫为郎便是走的这条路。
而学室,其实也是保子制度的一种,不过是针对于令、史等基层公务员的一种特权,其子弟能入“弟子籍”,学成之后出任文法吏,走上仕途。
所以赵佗提出增加有爵者子弟进入学室的资格,扩充了底层官吏的选拔范围,但对上层的公卿重臣并无影响。
两者,并不在一条赛道上。
而且这些新培养出来的学室子弟,多半都是要派往关外的诸侯故地去做基层文法吏,这样一来,就更是没有利益冲突了。
再加上此条律法确实对国有益,又得大王支持,故而朝堂上一片附和之声。
除了朝堂上的公卿外,这一次的律法修订还考虑到会触动原本的令、史子弟的利益和特权,故而在具体的实施上又有一些更严密的规定。
比如学室子弟的招收并非无限制,而是根据所需官吏的数量加以名额上的限制。
原本的令、史子弟拥有优先权,在招收完他们之后,才会根据爵位高低,开始吸纳有爵者的子弟入学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