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到底有没有效果……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反正杨磊偷偷问过老校长,兴趣学习小组的效果。
老校长很愁,“正面作用有但不明显,反面作用倒是不少,这一年里没少出幺蛾子。”
“怎么说?”
“爱学习的吧,确实在同学的帮助下有长进,但有些贪玩的可算逮着机会了,跟脱缰的野马一样,甚至有小男女生凑一块悄悄地谈恋爱。”
“这不很正常吗?当时我就跟你说过。”
“可我也没想到负面作用会这么明显啊,总感觉有点得不偿失。”
杨磊笑了,“不,做教育不是做买卖,只要有一个学生有进步,那就是值得的,至于那些贪玩的学生,不客气地说,就算没有学习小组也一样会找机会调皮捣蛋,相反,因为学习小组的存在反而会把他们暴露出来,给了老师和家长管束他们的机会,也不是坏事儿,至于那些实在管不了的,呵呵……”
呵呵啥?
肯定是放弃。
也不能说放弃吧,就是不管了。
毕竟是高中,不是小学初中,老师再怎么管也是有限度的。
如果高中阶段不能获得一定的自学和自控能力,进了大学也一样要废掉,大学里的老师更不会管你,讲课的时候也不会跟你讲得多生动多细致,尤其是理科这些专业,老师进课堂直接开讲,就讲思路、过程和结果,全程绝对不废话。
听不懂?
听不懂你就问。
不问,就这么过去了。
然后要么私底下补课解决问题,要么就这么浑浑噩噩地糊弄过去。
所以说啊,很多人的命运,其实早早就决定了,大概就是三五岁左右吧,孩子的性格、习惯基本上都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等阶段,只不过是给了这些孩子一些纠正坏习惯的机会,但绝大部分学校的老师都不具备这个能力,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大部分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不但没有纠正掉坏的学习习惯,甚至还沾染上了更坏的。
当然,有的学生在成长的某个阶段会觉醒“自我”意识,会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会抓住初高中的尾巴实现逆袭。
但概率不大。
所以杨磊的意思很明确,实在拯救不了的,就别强求了。
可老校长却叹了口气:“说是那么说,但不忍心啊,也没哪个老师舍得放弃他们,要不,你给支个招?”
杨磊想了想,“招数倒也有,可是怕你接受不了。”
“没事儿,你说,可行不可行我会衡量的。”
“分级。”
“啊?”
“高一一年一视同仁,从高二开始,每个学期把那些具备主动学习意识的同学筛选出来单独组成一个小组,剩下的组成一个小组。”
“这还不是变相的放弃?”
“不不不,绝对不是放弃,只是降低对这个小组的要求而已,只要他们不捣蛋,也愿意接受管束,就还有机会,另外还可以在这个小组里选几个领头羊,给羚羊头安排一些任务,培养他们的主动性,有一两个学期下来,这些领头羊大概率会培养成为有担当且愿意主动学习的那一类,然后就能把他们推上去,再选一批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