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剧里两个角色是由两位不同的演员扮演的,但穿上鬼子的军装的确长得很像,所以刘清山索性把这两个人物都交给了他来扮演。
这个故事除了剧情的发展,体现得最多的就是战友们之间「斗嘴」的相处模式。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形成特殊的情谊,而角色斗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物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让观众觉得就像身边的人一样没有距离感。
这样的剧本台词,在递交上去审批之前,颇受红星厂的那些老编剧认同。
因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就是在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即使没有经历的家里的长辈也有过类似经历。
比如剧里讲着一口的东北方言的齐志武,和谁都能「白话」一会儿,不管是和战友们吵嘴架,还是暴脾气急起来,都为紧张的战斗年代融入了喜剧元素在其中。
其实这样的形象是真实存在的,所以那些老编剧们才会如此认可。
军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吃喝拉撒,这样的人物性格在部队里是一种普遍现象。
尤其是在剧本里出现多次的疙瘩汤,是北方人特别是东北人最熟悉的日常食物,也确确实实是那种艰苦年代最不可或缺的解决军人温饱的方式。
曾经有一位红星厂的老编辑就跟刘清山说过这样一句话:「就凭这一碗疙瘩汤的剧情,我就会无条件地通过你这个剧本,因为这个细节太真实了!」
正由于这一点,来到剧组后,刘清山特意找了东北籍的大厨给剧组做饭,要求每天至少保证一顿有疙瘩汤。
这种连汤带水的面食,剧组里的南方人一开始接触的时候还吃不太习惯,但在来到夜里寒冷的玉龙雪山之下后,他们都逐渐喜欢上了这道汤食。
刘清山有这样的想法当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借用这样的方式,来让更多人体会到剧中年代背景的气息。
包括他自己,一样需要这种鲜活的体验,内心有了这份情结,对后来齐大白话想喝赵老蔫的疙瘩汤,却得知赵老蔫的死讯痛哭时,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
这段戏也是整部剧里的经典场面之一,也是那个特殊年代军人们最经常体验又是最不想体验的画面。
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方式,就能让更多演员真正体会到当年战友情的刻骨记忆。
进而让更多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剧的拍摄当中,由此就能看出刘清山对这部剧是怎样的一种重视程度。
而且为了便于第二天的化妆,剧组里的人都会一直穿着角色的服装吃饭睡觉,在半封闭的剧组环境里,能很容易地培养起剧情里所需要的深厚战友情结。
不过一开始的拍摄并不顺利,演员们也包括刘清山本人动不动就笑场,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好在随着时间的延长,慢慢的人们都在逐渐习惯剧组里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情况才开始转向更专业。
刘清山从一开始就没控制这样的现象发生,而是采取了任其自然的温和状态。
但从大家都开始进入状态之后,他的严厉一面就陆续展现出来。
他甚至对一个小细节没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会大发雷霆,这让头一回参与他的拍摄项目的海晴多多少少有点不太适应。
绝大部分人早就习惯了刘清山这种场上暴君场下朋友的执导状态,因为这些人大都是跟着刘清山一路发展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