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兵,你这个判断我是比较认可的,只是我们英豪现在的基础还不够雄厚,要承接太多灯塔国外移的技术,会不会把我们的业务搞的太庞杂,难以管理?”
“教授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们英豪公司当然不能什么都要做,一定会精选与我们主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去逐渐深耕。
那些与我们相关性不大,或者我们不长期看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转手再卖给内地。
内地现在正在积极的引进西方的技术,只不过内地原本走的是毛熊经济体制,现在要与灯塔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制进行融合,需要一个不短的磨合期。
这个磨合期,对我们英豪来说,反而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技术二道贩子’,把西方的一些成熟技术进行倒卖。
内地现在对西方的技术很渴求,但一方面外汇不足,财力有限,另一方面,对西方的电子技术和工业体系也缺乏了解。
您这次去灯塔国组织的这个团队,在为我们英豪引进技术的同时,完全可以同时寻找好的标的,转手去卖给内地赚钱。”
经济全球化,是内地改开的外部背景。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1985年,但其实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非常复杂,大而化之的说,二战之后,全球被打成了一片疮痍,全球的工业生产能力,大部分集中在了灯塔国。
为了重建全球经济,灯塔国推出“马歇尔计划”,核心就是灯塔向他的西方盟友们借出美元,让这些盟友可以有钱从从灯塔国购买资源进行经济重建。
由此奠定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秩序,而接下来的二十多年,灯塔国也在全球经济重建需求,和军事技术民用化的双重推进之下,持续经济繁荣。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半导体和电子领域。
然而进入了70年代后,这一因世界大战形成的畸形经济格局,走到了尽头。战后重建完成之后,几个老牌的强国重新崛起,原本灯塔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变成了“一超多强”。
70年代,全球真正发达的经济体,只有灯塔、腐国、高卢、日耳曼和霓虹,也就是所谓的G5,至于枫叶国和靴子国这种凑数的,就不用多提了。
这种一超多强的局面开始成型之后,灯塔国与其他几个强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从完全依附开始转入相互竞争。
二战结束之后的头十年,灯塔国保持着持续的贸易顺差,但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灯塔国就开始出现了贸易逆差。
但此时的逆差规模不大,美元又已经成为了国际结算货币,灯塔国只要开动印刷机,多印刷一点美元,就能够平衡贸易逆差的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