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然提前下手抢先收购了QDOS,并挖角了QDOS的开发者蒂姆,但这种贸然出手,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却完全没有办法预测。
历史上,这个蒂姆在世纪交易完成之前,就被微软先一步挖走了。实际上陈兵之所以把蒂姆派去香江,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在香江,可以近距离与蒂姆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截断蒂姆与微软之间可能的接触。
而陈兵把QDOS经营权,反向授权给西雅图电脑,并透过西雅图电脑,继续授权给微软。这用的也是缓兵之计,避免因为他的贸然介入,引起微软和IBM的应激反应。
这段时间居然如此平静,微软和IBM两方都没有对QDOS被收购作出明显反应。也证实了陈兵之前的一个判断,IBM PC这个项目,其实在IBM公司内部的重要等级并不高。
IBM PC是划时代的产品,居然在IBM内部的重要等级不高?这种情况与世人的普遍认知是否非常不同?
陈兵如此判断,自然是有依据的。IBM PC曾被刻薄的评价者称为“东拼西凑的组装机”,这种风格的产品,其实与IBM一向的产品风格完全不同,非常不IBM。
其实,早在1975年,IBM就推出了一款5100桌上电脑,但这款产品的售价高达10000美元,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
后来IBM还推出过两款升级款,5110和5120,仍然价格高昂,没有引起市场关注。
1978年,IBM又开始研发另一款产品:System/23 Datamaster,只不过这个产品的研发进度非常缓慢,直到IBM PC后来居上推出市场,这个产品才研发完成。
江湖传言,IBM PC的出现,某种意义上是受到了雅达利的刺激。
1980年,正是雅达利业绩突飞猛进之时,雅达利不仅电视游戏机业务飞快成长,而且还成功推出了自己的微机,Atari 400与800。
也是在这一年,意气风发的雅达利向IBM提出建议:如果IBM想要有自己的微机,雅达利可以替IBM制造。
正是因为雅达利的刺激,才有了IBM PC项目的正式立项。这个项目立项是由IBM的时任董事长提议的,但在IBM内部却并不被看好。
自从1969年,IBM受到灯塔国商务部的反垄断调查,带领IBM这个巨人崛起的小沃森就去职了,而IBM内部也开始日渐官僚化。
到了1980年,十年的演变,IBM早已不是当年的蓝色巨人,内部机构臃肿,派系林立,战略不清,动作缓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