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朗和听到这话的人只能是黯然败退,离这个骚包的贱人远远的。
在陈朗完成了自己第二张唱片录制的期间,海山滚石两家唱片公司总算是完成了合并的工作。
滚石公司原本的办公地点就是租的较小的写字楼中的一层,除了两个录音室之外基本没有什么固定资产。
于是在搬家公司的帮助下,各位原海山唱片的工作人员带着一些资料直接就搬到了原海山也就是现在海山滚石唱片的五层办公大楼。
滚石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也没有海山的部门齐全,因此直接对号入座填充到了海山的对应部门之中。
本来海山因为泥足深陷走了不少的人,也没有再招人,现在因为新公司要大展拳脚,正好补足了人员的不足。
经过三位负责人的些微人事调整后,又经过大半个月的时间,各个部门的人员总算是完成了初步的磨合。
现在公司已经能够有效的运转起来,也让大家的精力更多的投入到了新公司的首部作品上来。
至于另外一件与公司现有的歌手和音乐制\/作人重新签订合同的事情,因为牵涉到财务问题,陈父也不是太清楚陈朗的想法,因此可能要等到陈朗来台宣传唱片的时候才能够正式展开。
同时海山多余的黑胶唱片生产设备也已经变卖出去,原先价值2500多万的设备最后回笼资金不到1500万,缩水了百分之四十,显然大家知道海山滚石急于出手这些设备所以拼命的压价。
这1500万台币陈朗并没有抽走而是连同自己事先承诺的1000万共计2500万台币全部注入新公司。
有了这些钱,郑正坤也将事先拖欠的工资发给了留守海山没有离开的工作人员,并且给大家补发了一个月的工资,当做是对大家不离不弃的奖励,此举获得了公司所有员工的赞赏,当然也花掉了公司近100万的资金。
安抚好公司的员工后,郑镇坤又拿出了500万用于重新疏通关系已经有些疏远的发行渠道。
毕竟对于海山还能否再次崛起没有人可以打包票,虽然人情尚在,但是没有实际的利益,也无法将海山完善的发行渠道做到最大化的利用。
再去掉公司其他各种支出花费了近100万,最后新成立的海山滚石唱片公司还剩下1800万的启动资金。
现在的海山滚石虽然还有着银行贷款以及产能过剩的压力,但是比起以前要好上很多。
现在公司有了1800万的资金,刚刚领到工资与奖励的员工也不再浑浑噩噩度日而是充满了干劲,对未来也有了些憧憬。
新加入的滚石精英们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释放自己的音乐梦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