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假设每一位参加宴会的人两两握手一次,共握了28次,那么共有多少与会人士?
孙建国在黑板上写下这道问题,双手撑在讲台上:“这是昨天一元二次方程卷子的最后一道题,班上不少同学来交换卷子的时候都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疑问,包括黄文泉同学。”
交换卷子是孙建国独有的绝招之一,他这里起码有自己刻印不下五百份卷子,然后他只第一张,每个尖子班的学生,一人一张,做完一张,就可以随时到他那里领取第二张,如是循环。
正常的进度一般是一天能换一张,而如果是学习好的同学一天就能换上两三张,换好的卷子都会批改,错误的地方就是知识遗漏点,孙建国就会特别拿出来在课堂上讲解。
这个方法是吴思嘉前辈子见过的最有效率的数学教学方法之一,虽然很死板繁杂,但是却能奇迹一样的把所有做过的题目。通过反复套用,然后不知不觉就把公式知识点全刻下去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吴思嘉到了工作之后,大学新教的估计会瞬间忘光光,而初中和小学的公式却能随便一想就浮现眼前。
这就是应试教育的优点,其他教育方式永远也无法达到。而教材几经改变,后世的吴思嘉曾经特意翻看了21世纪的教材,不仅全是彩页不说,里面的题目也都添加了趣味思想,和当时的黑白,满页都是公式和题目的教材根本没法比拟。
那个年代不管是教材还是试卷,最难的题目都会放在最后,然后算作额外加分题,一般都叫做“思考题”,这样的题目会跨越很多层次,或者异常灵活。基本上要做出来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0。
但只要能做出来就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而且考试分数少则加上五分十分,要是几何题目曾经出现加过二十分,四十分的恐怖数值,就算只考二十分,只要能做出来思考题。那也直接就及格了,难度可想而知。
孙建国看看手表,在讲台上接道:“班级里面还有少部分同学没有做过这个卷子,现在有做过,没做过的同学都可以想一想这道问题,这个题目有点灵活,难度有点大,但是相关地知识点我们都已经掌握,多想想就能解出来。”
台下的同学们全部都苦苦思索。或咬笔杆,或紧皱眉头,班级里面静若可闻。各个同学神态不一。
一分钟过去了。
三分钟过去了。
“有没有同学想上来尝试一下地?”孙建国负着双手在班级上走了几个来回。最后回到讲台上。对着全班同学挤挤眼睛。“没有人吗?黄文泉呢?”
黄文泉此时还是一个乖宝宝。尴尬地站起来。一言不。
孙建国又连续点了几个尖子。结果这道题目是直接把班级里面地尖子同学通杀了一遍。无人能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