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废墟地带,东侧大约一百公里外,这里有一个人类居住地,也是目前距离集群最近的一个人类居住所。
这个居住地的名字叫吉安城,这个名字和大破灭前人们相关的城市名字无关。而是原本一个村子的人在大破灭时期成功抱团自救后,找到了一个有河流交通,同时有山丘依托的地带,建造了这么一座城市。
现在整个城市周围,环绕着三米高的城墙,城墙各处还有高台,黑洞洞的炮口从台上俯视着周围。这个火炮技术勉强是后膛装填,钢制线膛炮管,炮管壁非常厚,采用褐色火药为发射药。依托炮台上的基座滚轮,可以对周围区域进行控制。总体来看这是大概是十九世纪中期的克虏伯钢炮技术。
文明倒退到了现在,社会制度开始钝化,很多技术已经无法维持了。
例如化工!从技术上来说,制备硝酸钾后,然后混入盐酸,对甘油,亦或者是火棉进行硝化。
每一步都是可以操作的!但是,很多中间产物极不稳定!
二十一世纪,正规化工厂招人是要学历和纪律,同时要良好的管理。民间那些文化程度低的小作坊技师私人冒着蹲牢房风险下,在利益的驱动下,也可以小心谨慎勉强一些化学品的制备。
而如今在一个部分人垄断资源,大部分人员失去上升通道的情况下,依旧要维系关键步骤众多的危化品的生产,发生重大事故是迟早的事!所以啊,不是人们都淡忘了知识,而是社会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无法出现猛炸药,所以火炮膛压也用不着高,军事工业为了稳定而逐渐牺牲性能。
吉安城这类中小型城邦,整体的可靠军事技术降低到了二十世纪,少数匠人级别的科技,例如精细化的齿轮,电线,以及光学玻璃的制作,勉强到达了二十世纪中叶的作坊水平。
……
现在,在这火炮壁垒城市的中心。
城市中枢在长城城楼一样的建筑内。
该建筑四面墙壁上的窗口非常小,顶部开了三组天窗透光,天窗和墙窗上都能下拉钢板,让房间完全密闭。
在建筑内,拥有电风扇、白炽灯等设备。天窗垂下来的光芒正好照射着几盆盆栽,其中两盆是盆栽的金桔,上面的小橘子还是青色的。
在木椅上,躺着一位身着白大褂的老人,如同二十一世纪的研究员。而在这个时代,能留下来几百年前的衣服就非常不一般,因为人类失去了棉花物资,大部分人已经在使用亚麻纤维做服装了。
这位是吉安城的主人曾龙牧,他看着菌种培养室负责人提供的报告,报告上面显示:培养皿中菌类出现了异常。这位城市的主人打开了一本书,翻到了其中一页,这一页上记录着这种现象的原因:周边区域基因群落出现了重大变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