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决定,即日出兵。
过了正午,用了一顿素席,三人又一同回了军营,召集军官议事,加急整备。
兵员、军械、粮草、车驾等全都是现成的,车一套一装就能走,所以费不了多长时间。
要不是要销毁高炉、陶窑、炭坑等等,时间还能缩短一天。
之所以不选择以逸待劳,而是主动出击,一是因为答应了杨舒,要尽快让陇东全境复耕。
其二是,兵员牲畜激增,只靠一个朝那县,已养不住了。
三则是,有奚康生做后盾,更让李承志决战的信心大增。即便为了实现两面夹击的战略意图,他也必须要主动出击,缩短战线,压缩叛军纵深。
张敬之依然坐镇后方。
李承志给他留下了一队甲骑,用来巡探敌情、传递消息。
而步卒却足足留了两军。其中一军是整编俘虏后,从白甲营退回朝那县的那一千辅兵,另外一军是整编后的一千俘兵。
说是辅兵,但操练的内容与战兵无二,也就是身体素质稍差点,端不了太久的丈五长枪。
但怎么也是参与过上次大战的兵卒,士气和战意绝对不差。
便是那一千俘兵,也跟着操练了近半月,政治改造更是未曾松懈过半天,早已不能与当叛军之时同日而语。
有这两军,朝那自保无虞。
况且李承志还留下了五百钢制札甲,再加之前反哺给朝那的五六百骡马,朝那等于拥有了两旅机动性极强的半甲步卒。
这兵力与配装,与他们之前商议的翻了一倍都不止,朝那乡绅高兴的都快合不拢嘴了,直呼李将军仁义。
郭存信自然要随军,李承志本想给他安个名目,但想了半天也没想到个合适的。
说他是军司马,却不管军法。说他是主薄,但军中各旅、队功曹、法曹、录事(文书),却都由他统管。
除些外,他还管着外联内交,一切对外的事宜,均由他负责。
李亮是仓曹,负责军械、粮草、辎重、民夫,副手是宋礼深。
宋礼深原本被李承志派到崆峒山,带领数千乡民和部分俘虏在山下种地,为了能让他立点功劳,李承志特意将他召了回来。
山下的农事则交给了几个宋氏乡老和李氏里长。
三千步卒交由李松负责,军主由他全兼,另提拔了六个旅帅,朝那籍的只有一位,剩余全都是李氏子弟。
李承志自然是主帅,兼骑兵军主,旅帅是李丰和皇甫让。
他一直想提拔李时,但这混账实在是不给力。只是一本《旗鼓令点》,学的还不如“豐”字都不会写的李丰。
李承志只能让他当塘骑队主。
反观皇甫让,出身朝那名门,先祖为汉末名将皇甫蒿。本身家世、军事能力,甚至是武艺都不差,只因运气不好,无人赏识,最高只做到戊正,一直埋没至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