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直白些就是缺兵缺人,打下的地盘稍一多,就无人可守。
若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朝廷求和,李承志顺水推舟的罢兵,合情合理。
所以如李亮才会大兴土木筑城,更是以怀柔之策拢络民心。
反而言之,李承志所依仗者,无非便是火器。若真如杨舒所言,此物已无以为继,西海焉敢只以十数万兵力便咄咄逼人,使远遥等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但杨舒却不这般想,双眼紧紧的盯着李承志,似是要从李承志的脸上窥出一丝端倪。
以他的了解,李承志绝非按步就班,循规蹈矩之人。
这小贼便是无理都要蛮搅三分,更何况此次他已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更应该得势不饶人才对。
这只是其一。
其二则是以长远计,李承志绝不该在士气正盛,势如破竹之时偃旗息鼓,鸣金收兵。
既然一不缺粮,二不缺兵,三不缺火器,四更是视崔延伯、邢峦、元遥、奚康生之流如无物,为何不趁势打过陇山,攻克关中?
只是攻克,而非占据,就如柔然一般,抢了就走。
一是可歼灭朝廷兵力,顺便抢兵、抢丁、抢粮,壮大西海。
二则是关中再一失,便等于洛京门户大开,朝廷更是会乱上加乱,错中出错。
其余不论,光是李承志退走之后如何稳定关中民心,再从何处征召大军御守关中,怕是就能让太后与朝中诸公愁白头发。
也更说不定,李承志脚退回陇西,已被朝廷盘剥日久,早已不堪重负的关中后脚就反了。更有甚者,真的可能关中百姓与士族反倒求着李承志尽快将关中占了……
所谓此消彼长,李承志何乐而不为?
所以杨舒本能的怀疑,这小贼绝对有迫不得已,不得不暂且休兵的理由。
包括今日领刘芳、元渊观军营、看仓曹,并这火炮,十有**在示敌以强,迫使朝廷不敢轻举妄动?
暗中猜忖,再看李承志波澜不惊,防的滴不不漏,杨舒眼珠一转,岔开了话题。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死士。若是百战余生,早已将生死置之于外之流守城,你又待如何?”
他一指阵前火炮,又指了指远处的城墙:“若易地而处,换老夫守城,便尽召悍卒。你若发炮攻我,我便令兵卒藏于城后,若是炮停,我便知你要发兵登城,再令兵卒守墙……
你常言:狭路相逢勇者胜,无非便是宁死不降,以身殉国,如此僵恃,你又能奈我何?”
宁死也不降……哪有那般容易?
李承志本想回一句“多轰几轮不就行了”,但话到了嘴边,他又陡然一顿。
这老贼怕是已然认定西海已弹尽药绝,说的再多他也不会信。
便何需他信?
李承志对杨舒有一百二十分的信心:莫说他只是怀疑,便是有真凭实据,证明西海如今已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这老贼也绝不会漏出半丝风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