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两个考生A和B,两人其他课本技能都差不多。
但A联想能力丰富,逻辑强,又善于发现问题;但记性很差、遇到问题经常需要百度。
而B只是善于背诵,脑内内置百度,但思维死板——那当然应该让A成为上等人,让B沦为底层。
而发展到了2044年,如今的人考试的时候,是允许直接检索公开现有技术的,所以知识存量根本无法拉开考生的差距。
知识就放在那里,关键看你会不会找、知不知道哪些点是有用的、如何拿来解决考卷上的具体问题。
……
周克毫无疑问是高智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强,所以尽管知识存量和9年后的世界有点脱节,依然不影响他行云流水一般答题。
2010年代的SAT考试,只有阅读、数学和论证分析等三大类基础课程,不像大明的高考那样还有物理化学或者背诵的史地政。(美国高中的物理化学是放在AP课程、也就是“大学预科”里学的,不选就可以不学。AP考试是放在SAT后面考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了更全面考察学生、简化考制,所以AP合并到了SAT里,加入了一些物理、化学等技术型考题。
不过这也依然不是为了考知识存量,而是把解题所需的公式、定理全部列在卷子屏幕上,完全公开供考生查阅。
就看考生现场学习、然后现场应用刚刚学到的新知识的能力。
为了防止考生提前题海战术,考卷上用到的定理、公式都是极度冷门的,甚至会故意捏造出违背自然规律的伪定理,并且要求考生按照这个伪定理解题。
之所以这么干,就是为了“确保谁都没有提前学过这个定理和公式,大家都在考场上现学”。
周克行云流水地答着题,很是适应这种命题节奏,4个小时的考试时间,他才花了3小时就做完了。
空下来后,他留神复盘了一下命题思路,对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认知,又有一些收获心得:
从考卷上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巨头们,都非常重视“学习新东西的速度”,而不是一个人“通过努力后能多么精益求精”。
所以中小学学制才能缩短到10年,16岁就上大学——因为中小学这点课,10年绝对够了。在旧制度下,初三和高三本来也是复习的,其实前面两年已经学光。那还不如省两年人生,大家都不复习,减负。
或许是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吧,“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才凸显到了那么重要的位置。
虽然不想承认,但在人工智能时代,“笨鸟先飞者”确实已经永远固化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万世不得超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