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领导的反馈居然是相当的热情,甚至有点迫不及待,马上就询问他具体的实行计划,时间安排和打算投入的资金,完全是一副希望尽快着手落实这些事儿,巴不得展开相关合作的实干派风范。
这完全出乎了宁卫民的意外,什么时候国内的效率这么高了?
这种不合常理的情况简直让他懵圈儿。
但他毕竟是个机灵人,没多久,他就从双方的言谈话语中有点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敢情不为别的,就因为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滑坡的很厉害,已经快让国内许多以电影为业的机构的单位到了吃不上饭的地步了。
别看都是衰落,可国内的情况比起日本来
还要恶劣许多。
实际上,从1984年开始,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国内的电影观众就开始减少。
随后,录像机的推出和优秀影片的匮乏,又进一步导致电影观众大量的流失。
仅1986年到1987年这一年间,全国电影观众观影人次就减少了三十一亿。
几乎是突然之间,国内的电影市场就从盈利变得入不敷出。
各地影院都陷入了难以维持的局面,这让负责国内电影发行的中影措手不及,完全被打懵了。
怎么筹钱,能让这些电影院按时把工资发出来,成了时下最让电影局和中影放映发行公司头疼的问题。
而且常言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电影院的不景气,也间接把影响传导到了电影制作部门。
其中最惨的就是负责译制外国电影的译制片厂。
尽管八十年代中期还是译制片厂的鼎盛时期。
无论是在演员构成上,还是在厂子制度上,都几近完美。
拿「上译」来说,第一代配音演员正值壮年,技术一流。
第二代配音演员经过十年的磨练后已成为中流砥柱。
这个时候,他们无论译制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都能做到在不仅仅是翻译,而是原有文化背景上,恰如其分的再创作,让审美更贴近国内观众。
但黄金年代因为市场环境的恶化乍然而止。
随着大批港台电影通过录像带输送到国内后,国内观众的口味一下子就变了。
外国电影可没有武打动作,也缺乏炒豆儿一样的枪战场面。
对于年轻观众吸引力急速降低。
而电视行业的崛起,特别是今年来优秀的国产电视剧,像什么《红楼梦》、《西游记》、《四世同堂》的播出,也踹了译制片厂一脚,争夺走了那些中老年观众的注意力。
电影主管部门更是因为经济上的困难,减少了对进口电影的引进。
再加上国内学英语越来越热,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利用计算机软件给电影添加字幕变成了易如反掌的事情,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提倡通过字幕看原声片的呼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