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时候,他是真把眼前这个人当成在日本的同胞,一个普通的老华侨了。
那甭管人家为什么来的,既然今儿赶上国庆节,就得热情招待招待不是
于是他也很热情的回应,一下子也把阿霞给撂一边了。
“这可太让人想不到了,我的师傅也是津门人,他老家是静海。”
“哦,那我们差的还老远呢,一个城里一个城外,当年我家住在南门外。”
“那您是哪年过来的啊”
“1944年,被日本当劳工给抓来的。送到本土山形县干苦役。”
对方的话让宁卫民忍不住惊呼。
“哎呀,那您可太不容易了,受了不少苦吧。嗨,就差一年,咱们就胜利了。”
“谁说不是呢,这就是命啊。那个时候,日本当局违反国际法,将约四万华夏战俘和平民强虏至本土,交给二十五家企业奴役。日本投降后,华工作为战胜国国民,终于获得了自由,但人数只剩下一半。我就算走运的,活下来了。”
似乎是又想起了曾经不堪回首的劳工经历,赵椿树变得唏嘘不已。
而这些话更让宁卫民动容,感同身受的充满同情,于是为了不让对方太过难过,他主动跟对方聊起了津门的饮食,还顺便着介绍起了自己店里一些京津共有的菜色。
比如爆三样,溜肉段,葱烧蹄筋,还有从狗不理学来的十八个褶儿的包子和津门的煎饼果子。
这下好,果然让对方很快就遗忘了那些不愉快的事儿。
听说坛宫饭庄居然能为自己做出家乡风味来,这个赵椿树简直高兴坏了。
不过他还并不着急吃饭,而是兴致勃勃的参观起了餐厅。
在这个过程里,是一边欣赏坛宫饭庄博物馆一样的陈列品,一边又主动询问了现在的红色华夏,津门的变化。
他们就这么聊的越来越热乎。
当然,与其说是因为二者一见面就投缘,其实还不如说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出身,以及赵椿树长期漂泊异乡,“思乡情切”的驱使,才有这种老乡见老乡的亲切感。
总之,赵椿树杜宇自己老家今天的样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向往,特别期待着能有机会回去看一看。
对于这件事,宁卫民当然不认为会有什么困难存在,他就说了,“这不难啊。如果您想回去,只要把时间腾出来,回头我帮您安排就好了。”
然而赵椿树却只是不置可否的笑笑罢了,“谢谢你!今天真的又让我长了次见识。只要一会儿我坐下,你送来的菜肴真有你口才一半好,以后我就会常来光顾的。”
哪怕这个时候,宁卫民还不知道这位赵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照样还是把他当成一个已经在日本东京落地生根的普通商人,算是个小有身家,苦尽甘来的老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