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到了解放初期,哪怕百业凋零,工艺美术行业同样面临生存不下去的境地。
但刚刚成立不久的人民政府对传统工艺美术业进行了调研,得出的结论却是非常令人震惊的。
当时调研报告中写着,“全市虽然仅存下十九种特种手工艺工厂和作坊,可只要能恢复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年就可获一千万美元以上的外汇。若用这笔款项买粮食,足够全市百姓吃上两个月的。”
果不其然,随着政府出手大力扶持,成效斐然。
京城的工艺美术行业很快就成为了当时出口的“拳头”产品。
不负众望地为国家开始供血。
到1953年为止,不过短短数年间。
京城工艺美术行业的年产值就由1949年的七十三万美元增长到七百多万美元,提高了近十倍,已经很接近当初做出规划的目标了。
(此处文章有删减)
刚刚干出点声色的京城工艺美术行业,就此没有了销路,重新陷入苦苦支撑,发展停滞的局面。
于是整个行业一方面开始抛弃高贵出品的资产阶级情调,尝试实用化和大众化的路线。
另一方面,也得在政府的帮助下,另寻其他外销的途径。
后来,因为苏联老大哥的帮助,出口开始转向东欧国家,这种情况才逐渐开始有所改善。
应该说,大多数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因为经济发展程度普遍不高,对工艺美术行业走大众化路线的普通产品还是比较欢迎的。
这种薄利多销,走低端路线尝试的方向,算是比较成功的。
但万万没想到政治风云再变,好日子结束的竟然那么突然。
(此处文章有删减)
1960年,这条外销的路也走不通了。
京城工艺美术产品出口量再度严重缩减,造成了工厂减产,工人转产。
等到好不容易我们凭借自己的力量,总算把出口的目标又转向了约旦、索马里、斯里兰卡、沙特阿拉伯等国,时间又到了1966年。
(此处文章有删减)
此后,行业内又开始进行压缩整合,导致大批工人改产、转产。
工人们放弃原有岗位,最多的去向,就是到电子器件厂。
这种恶劣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初期。
京城工艺美术行业才得以久旱逢甘雨,重新又受到重视,开始肩负创汇任务恢复出口生产。
但许多行业和厂家已经造成了严重人才流失,甚至出现了“人亡艺绝”的现象,实在难以再恢复如初了。
就比如“蜻蜓贾”的玉蜻蜓已经失传。
再比如象牙雕刻的“笔洗”和景泰蓝业的“海棠瓶”,也几乎没有人会做了。
但这还不算什么。
最最关键的是,在工艺美术行业各自凭着手工技艺,承担着与现代化工业工厂相同的税负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