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阶梯从低到高,秀才,举人,进士,但这是明清科举制度高度成熟后的产物,这个时代虽然有秀才这个称呼,但也只是对文化水平较高之人的一种尊称,政治层面,并没有这个阶级。
在唐朝,考进士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进入国家举办的学校就读,叫作“生徒”,或者由州县考送,叫作“乡贡”。
还有一个前提制约条件是,士农工商四大阶层,只有士农可以考科举,工商绝对不可以。
这個规定很厉害,把相当一部分人排斥在官僚体制外。
很多人读到李白的诗词,每每为其感到不平,乃至愤恨,如此卓绝之人,竟然报国无门,简直岂有此理,但事实上,李白家里很有钱,但在封建社会,有钱并不代表着你有地位。
因为家族是经商的,所以李白一辈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只能由唐玄宗赐个官做。
黄巢是个盐商出身,按说也不能参加科举。
可是他那个时代,已经是暮气沉沉的晚唐,规定不再那么严格。
再说了,盐商有的是钱,可以通过买个“士”或“农”的身份,堂而皇之参加科举。
实事求是的说,黄巢自幼刻苦读书,一路由县、州保送进京科考,他以为自己很行,觉得凭自己的才华,科举进士不在话下,但这一路的顺利,又有多少‘钱’的味道呢?
李威看了一眼黄巢,此时的他,正厉声呵斥着那群官员,脸上带着明显的得意与意气风发。
黄巢这个人暴烈残忍,性格偏激,动辄骂人打人,乃至于杀人。
如此性格之人,就算进入官场,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黄巢作为商人,是极为成功的,他明面上凭着朝廷发的盐引(食盐专卖证),挣点苦劳钱,暗地里,笑傲江湖,纵横四海,大肆走私,狠狠地发了横财。
同时,拉起了一支战斗力不弱的亲兵队伍,家里的弟弟侄子外甥,全都成为其得力干将。
宋江就非常佩服黄巢,曾写下“他年若遂凌云志,敢叫黄巢不丈夫”的诗句。
或许施耐庵写《水浒传》的宋江时,很可能就借鉴了黄巢的经历。
乾符年间,皇帝昏庸,朝廷高层互相倾轧,外忧内患,盐商虽然有钱,但政治地位却是极为低下,常年受到官府压榨,甚至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