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入朝觐见皇帝,为了表示尊敬,要低头小步快走入朝,这就是“趋”;“入朝不趋”,就是不需要快步,可以大摇大摆地登上朝堂。
觐见皇帝时,也有一套程序,司仪官会喊出“大司马、领冀州牧袁熙,参见陛下”,要带上姓名;古代直呼姓名,只有当其中一方是上级/长辈时才能这么做。
现在诏命“赞拜不名”,就是不再带上姓名,只以官职称呼。虽然看上去很微小的改变,但却折射出皇帝和大臣之间,隐隐有了平起平坐的意思。
最后一个“剑履上殿”,就是可以穿鞋佩剑,上殿见天子。这同样是一种优待和殊荣。
不过,享受了煊赫的权势,白晓文自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比如皇帝百官,彻底看透了白晓文的真面目。
又比如……荀彧主动请辞尚书台事务。
白晓文只能面见荀彧。
这次见到荀彧,白晓文又吓了一跳。比起上一次看见,荀彧又瘦了不少,有种形销骨立的感觉。
“令君,为何清减至此?”白晓文问道。
荀彧答道:“食不甘味,睡不安枕,所以消瘦。”
白晓文没有继续往下问,只是叹道:“你身兼数职,太过辛苦。既然你请辞尚书事,孤便准了;至于光禄卿的朝堂职务,本就是闲职,你也无须再入朝堂。孤升任你为冀州刺史,你专心管理冀州的民政事务即可。”
这里白晓文自称“孤”,并没有逾越。
荀彧确实应该远离朝堂中枢,专心地方事务。这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荀彧见到白晓文不跟着他的套路说话,便直接道:“诏封主公为燕国公之前,臣下曾经给主公写信,却没有回音。”
白晓文点头:“当时忙于班师,已经到了兖州境内,就没有回书。”
荀彧躬身拜道:“主公为汉臣之后,四世三公,朝廷恩遇之至;更应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应当如此僭越。在下恳请主公,自撤尊号,则汉室幸甚,天下幸甚。”
白晓文咳嗽了一声:“好的,荀彧,我知道了。你且退下吧。”
荀彧告退之后,白晓文上表,请辞燕国公尊号。
皇帝心中生出了一丝希冀,在朝会之上问道:“燕国公说自己年少德薄,不敢接受尊号,众卿以为如何?”
新任光禄卿、尚书令董昭,出班奏道:“此乃燕国公谦逊守礼。陛下应再下诏书,不许燕公辞去,以免臣民失望。”
身后众臣再拜,山呼道:“请陛下下诏,以免臣民失望!”原来董昭早已暗中勾连大部分朝臣,才有这种山呼海应的景象。
皇帝脸上变色,只能再次下诏。这一次,白晓文没有再辞,直接领受。
荀彧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卧病在床。
董昭前往拜访荀彧,说道:“听说令君屡次劝谏主公,不受尊位。若是换做一个猜忌刻薄之主,恐怕早已不能容你。主公更任用令君为冀州刺史,恩宠之极。你又何必逆势而行,得罪天下?”
荀彧咳嗽,口不能言,用手指门,瞪视董昭。
董昭叹道:“我受令君举荐之恩,方才能遇明主,一展抱负。这一番相劝,乃是为了令君身家性命着想。既然令君不喜,今后我必不再登门,免污令君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