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渡过黄河的百姓,都是黄河沿线的汉人。仅仅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河北、鲁北、河东这三地,就有近百万人渡过黄河。
等到他们渡过黄河,顿时都呆住了。
黄河南岸都处都是兵马,可谓严阵以待。可与此同时,也到处都是巨大的横幅,写着:欢迎归唐。
除此之外,就是人气腾腾的粥棚。从各地紧急调集的民兵和警士,此时不但要负责位置秩序,还要负责施粥。
后方,一车车的米粮、衣物、木柴,正流水般运来,络绎不绝。
黄河沿线的州郡官府,郡守和县令这些主官全部亲自到场。准备接受流民。
不知道多少宪兵和侍卫,骑马在南岸巡视,监督检查流民接纳情况。
“大唐在欢迎俺们!走,快走啊!”极少数识字的人立刻大声喊道。
“大唐万岁!”
“官家万岁啊!”
流民们一颗忐忑的心顿时落下,人人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见到他们靠近,民兵和警士们立刻下堤,引导流民上岸。
流民都不傻,见状哪里不知道大唐早就做好了接纳他们的准备?不知道多少人感动的当场哭泣。
人比人得死,这朝廷比朝廷,何尝不是如此?
早就听说大唐圣人仁慈爱民,这是真的啊!
“到大唐了!到大唐了!”
“爹,娘!俺们到了,到大唐了啊!”
此时,渡河的百姓见到迎接的大唐军民,不禁泪洒衣襟,如同受到欺负的孩子遇见父母。很多人甚至嚎啕大哭。直到此时,他们才彻底踏实了。
南下,果然是他们唯一的活路。大唐没有抛弃他们,圣天子仍然记得他们也是汉人。
一时间,千里黄河哭声震天。
迎接的大唐军民官员,见状也都不胜唏嘘。
接着,流民通过岸上临时设置的通道上岸,每通过一人,就立刻报出籍贯,然后送到对口的官员那里。
岸上后方,成为一个巨大的流民集散地。
人流井然有序的上岸,一伙一伙的在后方集合,喝了粥就被归入对口的郡县,由民兵负责带走。
等到了县中,在分发各乡各村,安排在早就腾出的屋子。
一切都如同后世的赈灾流水作业,有条不紊。
唐廷的高效率,此时体现的淋漓尽致。
流民一上岸,就通过流程被安排运转,直到送到最后落户的村。人一来到村,立刻落户,乡村公所同时就来登记临时户口。
当然,为了统筹安排,越近的流民,安排的越往南。越远的流民,安排的位置越靠近黄河。
第一天人数最多,达到上百万人,第二天开始,人数就降到五六十万,第三天,降到四五十万。
三天时间,关中、河南、齐鲁三地,两千里黄河线上,接纳的流民达到两百万人!
唐廷动员起来接纳流民的军民官吏,超过百万!
皇权下乡,掌控基层的威力,再一次体现出来。这个时代,也只有唐廷有能力办这件大事。
而北岸的元军,见到唐军并没有阻止流民过河,不禁都是放心了。
此举目的之一,乃是耗空南唐国力。南唐既然捏着鼻子接纳流民,那大汗也没有白费心一场。
不得不说,河朔汉人的雪季大南迁,充分体现了汉人的风貌。或许他们面对胡人的反抗不足,可是面对自然和困境,他们的坚韧顽强就彰显无余。
他们以家族和村社为单位,报团取暖,相互帮助。就是仅有的粮食、物资、车马,也由族长和村老分配,竟然能在南迁中安排的有条不紊。
赶路途中,会轮流分派人手在沿途负责寻找夜宿之地,生火取暖。为了便于赶路,他们还沿着被前面百姓踩的结实无比的路面前行,免去了在齐膝积雪中跋涉之苦。
似乎又回到五六千年前,华夏先民在部落首领的率领下,随河流四处迁移的时代。
这一幕,连元军也意料不到。
元军原本以为,如此冰天雪地,汉人仓促南迁,必定乱成一团,相互抢劫,冻死饿死很多人。
谁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流民每一伙都有主心骨,甚至伙与伙之间要么合流,要么结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