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对此不置可否,而是问道:“你叫什么,祖籍何处?”
“学生王永和,祖籍泉州府。”
“泉州府,好地方!”
朱允熥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师承何人?”
王永和说道:“家师泉州儒生梁学之。”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竟然是有名的大儒梁学之,据说此人才华横溢,但是,自从考中秀才之后,便不再继续参加科举,而是潜心著书,在江南一带颇有名声。
朱允熥四下看了看,问道:“那个谁,韩尚书来了没?”
“来了,来了……”
远处传来一个声音,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礼部尚书韩颓之满头是汗,身后跟着十几名书吏,每人搬着一口箱子。
“陛下,老臣来迟,还望恕罪!”
韩颓之走到近前行礼,心里却是有苦说不出。
熬了一宿,本打算回去补个觉,结果还没走出贡院大门,就被拦下。
按照皇帝陛下的要求,将所有考卷的誊抄稿拿到奉天殿。
“卿家来的正好,找出南阳学子宋谷亮和泉州学子王永和的考卷。”
“是!”
韩颓之拿出名册,找到两人编号,然后按照顺序,从箱子里翻出两份考卷。
朱允熥招了招手:“你们两个过来看看,是不是自己的考卷。”
两人非常激动,躬身上前,在卷子上扫了一眼,纷纷点头。
自己写的文章自然记得清楚,只需看个开头,就知道了。
朱允熥又拿出拟公布的榜单,说道:“这是今日准备张贴的榜单,朕看过了,王永和的名字在榜单上,很遗憾,没有宋谷亮的名字。”
王永和闻言大喜,宋谷亮则满脸失望。
寒窗苦读十余载,好不容易考中举人,再进一步就是前程似锦。
万般努力止步于此,不禁让人唏嘘。
朱允熥又说道:“趁这个机会,朕和大家伙一同来学习一下两位的大作。”
说完之后,分别将两张考卷递给两人。
两人接在手里,却同时露出迟疑的神色。
王永和说道:“陛下,这……”
朱允熥抬手打断,说道:“给大家伙念念吧!”
“可是……”
“有什么问题,稍后再说!”
王永和神色迟疑,却只好点了点头,然后打开卷面,高声朗读起来。
“自古天地恒久,地之开辟未曾变易,民众之聚亦历世而不改。然何以成就盛世,使万民归心,国家昌盛?此间之关键,非他,乃行仁政而王之道也。吾今开题,欲论此道之精髓,以明仁政为基,则王道自御之理……”
众人认真聆听,这篇文章的开题是“仁政为基,王道自御”,其中对于仁政的理解颇为深刻,特别是写到“以民为本,以公为心,以法为度,国富则民强”,将仁政和王道放在一起,展开论述。
只不过,王永和诵读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很奇怪。
既然已经上榜,应该对自己的文字颇为自豪才对,为何看起来有些难堪?
等王永和念完,宋谷亮拿起他手中的试卷,开始诵读。
“天地之间,亘古以来,地不改辟,民不改聚,此乃自然之常理,亦为社会之定则。然何以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吾人当深思之。孟子有云,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此言深得治国之要,乃吾辈今日开题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