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贝琳匆匆下去安排,梅纯却有些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朱祁镇交待道:“卿家就受点苦,先去西山养伤,前期主要负责指导性的工作就行了。”
“啊……”
梅纯更加懵逼,满脸的问号。
朱祁镇见状,便问道:“卿家还有什么疑问?”
梅纯思索良久,这才说道:“启禀皇上,学生错过了春闱……”
“你还春什么闱,直接到科学院任命!”
朱祁镇冲他摆了摆手,对于这样天赋异禀的选手,本就该破格录取。
梅纯小心翼翼地说道:“这……不合适吧?”
“你不是应天府的举人吗?”
“是……”
“举人就够了,再说了,科学院不同于其他衙门,就算你没有功名,照样可以任职!”
梅纯还想问些什么,但是,看到皇上一副不耐烦的模样,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然后,他就看到一群人冲进来,还抬着一副担架……
科学院孔明灯研究所在西山新基地紧急挂牌成立。
研究所的负责人正是梅纯,成员则是由贝琳亲自挑选的精干。
甚至连贝琳自己,也从电力实验室抽身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孔明灯的研发之中。
事实上,孔明灯的制作工艺很简单,民间用纸就可以做,科学院制作的孔明灯另有他用,需要用皮子。
很快,市面上绝大多数牛皮被一扫而空,牛皮没有了,就买羊皮,甚至狗皮,最后,连卖驴皮阿胶的老店都断了货源。
接下来,便是此次研究的关键,高空气流。
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天气,梅纯在抄写古籍的时候,发现了很多类似的书籍。
比如说,战国时期的庄子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进一步影响风的大小的方向。
秦代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
到了汉代,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
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一书中,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应劭的《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
三国时期,人们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赵君卿注的《周髀算经》中,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
两晋时期,“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浮动的云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周处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历法《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划分出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