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兆国忱氏五百年,可分文兆三百年,武兆二百年。文兆最兴盛,棋茶书画,诗词歌赋,百家学问熔于一炉,可兴盛之后,留给后世的却是一片荒地,数不尽的颓废荒凉;武兆以武立国,除叛乱,杀反贼,开疆拓土,收复失地,到老皇帝时武兆版图可纵横万里。
武兆老皇帝,申武帝忱尧在位时,朝中出现过一位英年早逝的读书人,那人曾划分天下,填补州郡,删减地方,最终将纷繁复杂的古老地名,错综复杂的地域划分规整为如今的武兆二十八州,二百一十四郡。大小相宜,井井有条。
申武帝大喜,为此在分封七个皇子时,特意以新州名命名,封一字王。只是三王之乱至太子等基,已七去其四。先有秦、齐、雍叛乱,再有蜀州蜀王忱毓禅位晏临霄亲弟弟晏临渊归隐清城山以求自保,如今只剩魏、楚、闽三字为亲王,另存一个至开国之日起便世袭罔替的殷氏燕北王。
众所周知老皇帝忱尧在位三十四年间,重文轻武,以武平乱局,马上安天下。究其半生功过,毁誉参半,手下亲封十大治世能臣中就有七个武夫。而那位改州制的读书人便是武兆王朝二百年间的第一文臣,曾被一向看不起文人的老皇帝视若良师益友,亲赐“一品风流”牌匾,武兆申武年间的无双国相,“一品神卿”—宋光霁。
申武十六年时,宋神相死在相位,年仅三十二岁,死因成谜,至今无人知晓。
这位出身名门,少年时拜于天下第一书院轩辕书院号称“未出山已知天下”的诸葛大先生门下。学成后,一出书院便连中三甲,一篇状元文,让不通五经的老皇帝都赞不绝口。在朝十二年,仅凭一张三寸舌,便屡立奇功,能使众多武将愿意争相为其牵马;为天下文人广开文路,为天下武夫大改武将官制,可引江湖宗师入朝为官,使得文武并举,朝野安宁;频出新政,上下施行,填补王朝百年积攒下来的弊病。可以说这位“神卿”用一个人的十二年,重振了整个王朝。以至于这位第一文人死时,举国同哀,连同国柱栾灵玉在内的十六位王朝战功地位皆是绝顶的武将亲自为其抬棺,数万书生自发送行,京城中各色女子哭倒街头。举国齐哀。也是自此之后,老皇帝不再立相。
文人极致,不过如此!
如果说那位八百年前的剑帝,是天下执剑之人的向往,那么这位闻名于武兆申武年间的一品神卿,便是百年间天下文人的梦想。
自神卿宋光霁规整地制以来,王朝二十八州除边境九州之外,一州之长皆为刺史,多由文官担任,边境九州责由武将担当一州之长,称作都督。与历史不同,自成一体。
可并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在武兆这二十八州之外还有存在着大小诸国。
北境之外,有如今一统四部,疆域可占武兆三分之一的鲜努王建立的大汗国虎视眈眈,大战不起,小战不断。
南境有二百年前文兆末期的叛党余孽,逃至蛟州以南,凭借天险建立的南象国,妄图重回中原。
西境有名存实亡的南昭诸部。
东海更有扶桑小国,不值一提!
而这些武兆邻国中,真正算得上历史积淀深厚的当数西北边境之外的独孤大桓。
桓国地处武兆凉州以北,所辖划分天圣,楼兰,敦煌,玉河,萧图五州。
桓国独孤氏相传早在八百年前便已在中原建国,曾与那个江湖流传至今的千古剑帝争过天下,最兴盛时可吞下半个中原江山。可惜自剑帝隐于江湖后,中原被后来居上的殷氏收入囊中,建立了二百年大殷,桓国战败,最后只得偏居一隅,在离曾经都城万里之外的天圣州建都,苟延残喘至今。
随后大兆始祖皇帝灭殷朝而雄踞中原,桓国被赶至如今的凉州以外,自此以后,桓国独孤氏再无人能率众重返中原。
有先人评价历史时说:桓国独孤氏,代代为贤君,可惜百年没出过一个野心勃勃之流,不敢与这天下争一争,一味求存,不思开疆拓土,偏安至今。
大兆五百年,历代君王何曾不想吞并这个来自中原的“属国”。可就是在这大桓独孤王室的一代代励精图治的运作下,硬是凭着这五州之地,百万之民,存留至今。
武兆申武年间,也就是老皇帝忱尧在位时期,西北桓国独孤氏曾发生过两起大事,几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