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从汉武帝到宋朝,中间一千多年,中原王朝的皇帝是经常改年号的。
而到了明清两朝,就变成“一世一元制”了,也就是一个皇帝一辈子就一个年号。
这才有了后人用年号指代皇帝的称呼方式,有了“永乐皇帝”、“嘉靖皇帝”、“崇祯皇帝”、“乾隆皇帝”这种说法。
但绝大多数没学过正统论的人,对于“一世一元制”的出现,只是记了个结论。
哪怕历史系考生,考试也就考这么一个概念和事实,没去细究过其中的正统哲学原理。
事实上,“一世一元制”在朱元璋的时候刚出现,就是跟“殿兴有福”高度捆绑的。
毕竟历史上“殿兴有福论”就是刘基宋濂方孝孺这仨弄出来的,一世一元也是他仨弄的。
一世一元这种制度,就代表年号从“天人感应”时代的对天负责,改为对人负责。
因为对人负责,所以人没换年号就不换,跟从此是否“天数有变、神器更易”无关了。
很多无知之人还小看“殿兴有福论”,说什么“也就明朝用用,到了清朝怎么没见中央朝廷大张旗鼓宣扬‘殿兴有福’?”
其实有些东西哪用刻意全面宣传,毕竟你宣扬那些明朝的学者个人的地位,对清的统治者也没直接利益,那当然是借对他最有价值的部分来用了。
皇帝又不是做慈善发福利的,把好处拿走就行,又不一定要对恩人感恩戴德。
清朝继承了一世一元制,就是借鉴继承了“承认殿兴有福,反对天人感应”的好处。
所以,读历史书千万不能随便只读个结论和事件。
宋濂方孝孺这些人当时的贡献,是远比后人觉得的大的,至少他们极大削弱了从刘彻到朱元璋、中间一千四百多年的“神鬼天意迷信”对国家的束缚力度。
不能因为朱棣后来把他们的家族灭门了,就因为粉朱棣、便抹杀死者在正统论哲学上的功绩。
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对错,不存在“好人的敌人就一定是坏人”。朱棣即使有武功,不代表他杀的人都是坏的。
更不能因为后世人对儒家的普遍坏印象、网上一片骂“世家大族”的流量密码,就把读书人当中那些试图做出改良优化的人的努力,也统统无视。
而李素作为这个世界的《殿兴有福》缔造者,当然在这种大是大非的纲常正统上不能含糊,必须坚决建议刘备也搞一世一元制。
否则要是把这事儿疏忽漏过去了,将来等其他后人钻研学术、琢磨明白其中道理、再打着他的旗号提出、那他李素可丢不起这个人呐。
李圣作为《殿兴有福》的缔造者和集大成者,怎么可以犯这种低级错误?一个人的学术体系得逻辑自洽,这是封圣的基本要求。
……
此后一段时间,李素便投入到了这个学术体系的完善建设中,跟老婆商量如何把文章揣摩严密了。
然后上交给刘备过目,又跟其他一些学术官员切磋一番,明发天下。
算是为大汉朝从此开始确立一世一元制度、并同时使用“汉多少年”和“年号多少年”这套双轨并行纪年法,正式奠定了法条依据。
借着这个契机,大汉的治理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扫除外患之后、重新休养生息的和平发展期。
此后两三年中,果然也是一切垂拱而治,没发生什么大事。只不过国债还款的速度,比预期地稍稍慢了一点点,一直拖到章武二十一年底,才算彻底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