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建筑质量”问题,说句实话,如果诸葛亮不这么干,新移民和雒阳周边原本的百姓,也不可能有财力去用砖瓦石头造民房。
废旧的砖瓦就算质量再差,也比老百姓直接用草辊加强黄泥巴要好得多。
之前雒阳地区的统治者之所以没这么干,一方面是朱儁时期不敢随意拆用废弃皇家园林的建材,刘协活着的时候也不便拆他爹留下的遗物。
袁术袁绍二贼入主雒阳期间,则是完全没话心思精力好好经营这些领地。袁术是没时间,袁绍则是觉得这是一块前沿战区,建设好了也未必长治久安。
现在刘备派了李素来,才算是真正对雒阳周边有了主人翁的意识,好好种田,觉得种得好了成果收获都是自己的。
只有当自己的地盘来种,种田才会种得好。各种实用主义的法子都会想办法用,而不是担心犯官场忌讳朝廷忌讳而不敢做事。
其实,哪怕诸葛亮这一个月的“大拆大建、弃废修新”,也不是完全没遭到攻击。
长安那边,有些眼光不好使的御史监察型的官员,纳言官,也有弹劾诸葛亮“拆除灵帝园林”。只不过刘备是呵呵一笑,直接丢到旁边没理会。
刘备这样幼年时家族跌回草根再慢慢爬上来的皇帝,比其他诸侯都懂民间疾苦,他压根儿不在乎这些东西。
就算雒阳将来成为新都,需要“另建奇观”,他也放心完全托付给李素决策,反正那些“先帝”留下的东西,在刘备看来拆起来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反正一切以效率为主。
而且,李素那么稳健的人,他本来就是这么干的。
在默许诸葛亮尽量废物利用拆废弃园林建材的过程中,李素早已“巧立名目”表示要对灵帝留下的一些东西进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继承与发展”。
毕竟李素自己也有“水利专家”这方面的人设,他对于灵帝的问题,基本上是定性为七分过、三分功,这也是刘备政权对桓灵问题的一贯态度。
哪怕刘备登基的时候,是学的光武帝。光武帝刘秀迈“成哀平孺子婴”四代,追尊汉元帝为皇考,刘备迈“冲质桓灵”,认汉顺帝为皇祖
但刘秀当年也只是说“纵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复得”,但并没有说汉成帝是十足的昏君、毫无一处可取。
加上灵帝毕竟提拔过刘备,有恩,所以哪怕是昏君,也要比刘秀对成帝的定性再好一些。
没有七分过不足以失天下,没有三分功不足以证明汉统依然不当绝。
所以,李素在刘备的指导思想下主持河南尹地区的战后重建工作,到了具体落实阶段,就要把对灵帝的“三分功”的界定,强调在“灵帝对于大汉水利建设和技术进步方面的贡献”上。
不能把灵帝修南宫、西苑、毕圭苑这些事儿都说成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