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中,做事最多的要数前些年衣锦还乡的扬州布政使顾雍。
李素当初平了孙家之后,就离开了扬州回朝了,整整近三年没有再踏足过扬州。
这次五月初才刚刚故地重游,视察了从柴桑到秣陵的各大城市,摸底了一下本地的治理情况。
还真别说,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让李素颇觉耳目一新。
扬州完全看不出是一个才脱离战乱不满三周年的地方,主要城市都已经生机勃勃,百业繁荣。
百姓耕作生产也非常有序,人尽其力,有足够自耕田地的百姓,全部积极力田。
因为江南没有麦作区,粮田全是稻作区,在顾雍的劝农推广下,双季稻的普及几乎已经到了百分之百的程度。
之前孙家治理时期,虽然也知道这是好东西,会增加产量,但无奈行政能力不够强,而且没法管束山越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顾雍来了之后,能进一步推广,让山越农民都知道要种双季稻,着实有些手腕,至少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做得很到位。
而且据说顾雍做事还挺人性化。他这人虽然话不多,但做事稳当,不会冒进急躁,决策前会充分调研、实事求是听取民间困难。
之前几年统治者多半只是注意到双季稻能极大提升产量、从而提升国力,就疯狂一刀切要求种植。
顾雍上任之后,深入基层听取百姓和粮商的说法看法,也意识到了百姓普遍有抱怨“林邑稻虽然可以多种一季,但米粒粗粝难吃,没有黏性”。
顾雍就让人做试验田,反复对比,而且是每个县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的气候、日照、灌溉情况做实验,绝不盲目把一个地方的经验生搬硬套移植到别处。
最后还真就被顾雍安排人实验出了结果,发现吴郡沿海某几个比较湿润、日照多的县,乃至太湖南岸几个县,可以做到“早春尽量提前抢种一季林邑稻,农历五月底前收割,就还来得及种第二季,该种传统糯稻”。
这就做到了早稻和晚稻种不同的品种,降低了百姓的抗拒,好歹收成里面有一季是软糯黏性的稻米。
顾雍还承诺,给朝廷缴纳粮税时,只要满足每人两石稻谷,无论早稻晚稻都行,让百姓可以自己选。
如此一来,那些相对富裕、口味挑剔的百姓,也纷纷选择种一季林邑稻拿来应付朝廷、交公粮。第二季传统晚稻留下自己吃。
历史上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超过北方,一直是到北宋时期才实现的。
南北朝的时候南方虽然已经靠衣冠南渡充分发展了,但南方的平原面积显然远不如华北,所以只能说太湖平原单位面积发展度追上了华北,而总规模依然远远不如,到了唐朝大统一的时候,河南河北人口和经济规模依然是超越江东的存在。
而历史上宋朝南北经济总量扭转的出现,主要就是占城稻推广后,南方普遍有了两季主粮农作物。
现在顾雍能让扬州如此高速地全民自发推广种植,连山越人都自发普及,拉动效果果然不同凡响。
虽然扬州的经济总量肯定还是低于冀州,可扬州如今江南部分的三百万人口,估计发挥出了北方四百来万人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