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算,每月足有四百多钱,又能买两石粮了。
丁壮如此,山下的妇孺老弱过的也不差。
不论是鳏寡孤独还是拖家带口,一律按人数编户,大致五十人一甲。百姓共同选出甲长,而后由甲长组织,妇人和小孩在野地里挖野菜,挑嫩草根,老人则割草编席。
虽不管饭,但和山上一样都是多劳多得,大部分为口粮,少部分为盐,不但能保证温饱,还有余钱。
这样的日子对于之前剥树皮都吃不饱的流民来说,简直活在了天堂里。
被耿成临时封的抚民官田章也见缝插针,大肆宣扬耿成临危救难,济困扶贫的义举。所以来了还不到一月的时间,流民已将耿塞尉视做再生父母……
太阳将要下山,耿成带着一众扈从围在一座窑炉前,看着耿奋等人起炭。
说是窑,其实就是一口大土坑,将松木截段铺好,点火烧上一阵,再用石条封顶,湿泥糊住炉门。
但不能封太死,留些进气的空隙,大致再烧一日一夜,就能得炭数百斤。
也是因为开山建城时砍的树太多,建房根本用不完,郭景突发奇想,说是与其闲置,还不如烧些炭出来,以待天冷后供官吏取暖,也好省些炭钱。
耿成此时才知道,这玩意死贵死贵。
也怪他先入为主:自商周时古人就会烧炭冶铜,山林也随处可见,耿成就以为这东西稀松平常,值不了几个钱。
但他忽略了一点:大汉赋税除了田税、丁税和其他乱七八遭的税之外,还有“炭税”,家家都有。而凡山川河泽,大部都属于皇帝、宗室和贵族门阀,无主的山林少的可怜。
百姓自然无处烧炭,就只能向官府交钱相抵,官府再拿钱向贵族买炭。又因为树长的慢,贵族也不敢泽鱼而涸,所以炭价不低,大低一斤炭就能换一斤粮。
除了富户用来取暖,需求量最大的则是各郡、县的铁官。以雁门铁官为例,每年治铁所需的炭都是以千万斤计。
予耿成而言,有郭太守做后盾,还怕没销路?
所以说,天无绝人之路……
自从开始试着烧炭,今天已是第四日,耿奋已颇为娴熟。何时封顶,何时封死炉口,何时起炭等已掌握的很是熟练。
而今日却不同,也就烧了大半时间,还能从炉口看到窑中腥红的炭火,耿成就让耿奋起窑。
顶上的石板刚一挪开,就见“嘭”的一下,坑中的木炭冒出了近丈高的火焰。
都是提前交待好的,耿奋并几个扈忙用长杆铁耙将木炭扒散,而后又将堆放在窑边的湿沙全部盖了上去。
一阵“滋滋滋”的声音响气,伴随着一阵水汽和烟雾,明火熄尽,湿沙也已将坑中的木炭盖的严严实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