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成分稍微有点不一样,但是,清朝的老金线,这些经历过岁月流逝的东西,才是最适合的修复材料!
材料上面的时间痕迹,那是什么做旧工艺都替代不了的!
当然,如果有明朝的,甚至更早的捻金线,那就更好了。
当然,就算真的有唐朝的捻金线,他也不可能用的,舍不得。
如果那些金线上没有妖气,沈乐觉得,自己最可能的做法,是把到手的金线,毕恭毕敬地送去博物馆……
老游展翅飞离,带着沈乐非常宽宏的授权,为他采购老金线去了。
而沈乐自己,则继续埋头在修复工作,或者说,修复前的练手当中:
他耐心地检查着洗好的幔帐,等它们自然干燥至半干的时候,在破损开裂的地方,用小镊子轻轻理顺经纬丝线的纹路。
动作一定要轻柔,一定要谨慎,没有把握的地方,宁可停下来再三观察,也绝不能贸然行事——
“哎呀!”
又扯断了一根!
沈乐这时候才痛苦地明白,书上和论文上说的,“衣物清洗后强度大大降低,要尽量避免操作损伤,”到底是什么意思!
明明,明明他感觉,弄湿了的衣物,强度应该是变高的啊!
要不然怎么会有“束湿成棍”这种打法呢,对吧?
但是,沈乐也只能痛苦地练手,练手,再练手。
直到他确信自己足够熟练,能够将潮湿的,破损的织物,安全地平整好,才开始下一步:
练习拆衣服。
对,拆。外袍、马面裙都是有里衬的,更不用说锦袄和锦裤,内部还絮了东西。
隔着外面的丝绸,沈乐摸不出那是棉花还是丝绵,但是,无论是本科时读过的书,还是这几天他查到的论文,都明白无误地指出了一点:水或者溶剂,对立体纺织品的清洗都仅限于表层,甚至部分污染物会通过水或溶剂进入文物内部。
因此,要进行彻底清洗,就要分离衬里、面料、填料,进行清洗后,再把它们重新缝起来……
“见鬼,我现在连撕坏的衣服都不缝了!只缝那些脱线的地方!”
沈乐一边抱怨,一边在宅子里寻寻觅觅,找了一个半旧的织锦坐垫出来。然后,动手拆?
想多了!
首先,要观察拆线区的针法、针距,并拍照和文字记录,为后期缝合提供信息;
然后,用小剪刀谨慎、慢慢剪开缝线,保留线头,辨认针孔,作为复原缝合时候的依据;
一边拆线,一边还要继续测量,记录缝份宽度等等数据;
幸好不用像某些论文里那样,拆线过程中看到几根头发,还要用镊子小心取出,放进试管,留作后期检测分析……
“针法……针法……针法……我怎么知道这是什么针法?我自己缝衣服,都是随便缝几针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