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进行到将近一百分钟的时候,已经长大的妹妹找到姐姐,想要为自己年轻时的错误道歉。
但是愤怒的罗比对此表示拒绝,年龄并不是犯错后的借口,一切的借口在错误发生后只是无力的狡辩。
孤独的布里奥妮独自一人坐在返程的路上,昏暗的灯光时明时暗的照在她的脸上,打字机的声音再次响起,镜头不停向着她的脸上拉近。
突然画面一暗,画外音响起。
“对不起,能停下来吗?”
镜头里的布里奥妮已经变成了老年人,而且她已经成为了一名作家,记者正在采访她的第二十一部作品,《赎罪》。
由于疾病的原因,布里奥妮距离死亡已经没有多久了,她认为自己必须写出这个作品,这也是她的最后一部小说。
事实上,布里奥妮从未去找自己的姐姐求得原谅,坦白的剧情只是虚构的,罗比死在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一夜,死于败血病;她的姐姐也从来没有谅解她,因为姐姐也死于炸弹摧毁了地铁站上方的燃气管和水管,铺天盖地的水激烈涌下。
镜头慢慢拉远,只剩下一片黑暗,隐隐可以看到一个人影飘在水中。
在布里奥妮的书中,她给了两人圆满的结局,两人在现实中并没有团聚,相爱的情侣再也无法在一起。
最后的镜头,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罗比和姐姐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肆意的在海边敞耍,过上了曾经他们期望的生活。
至此,影片结束。
跟原片相比,这一版本的《赎罪》减少了差不多五分钟的时间,主要是删减了一些战争片段。
灯光亮起,剧院还是陷入沉默,直到一分钟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有口哨声。
绝美的镜头,每一帧镜头都可以拿出来做壁纸的程度。
在场的嘉宾、媒体还有观众,都没有想到赵辰安对于镜头的把控力那么强。
甚至在那些镜头的遮盖下,足以令人深思的剧情也没那么重要了。
赵辰安带着一众年轻的主创上台致谢。
“这部电影有浓浓的法式风格色调,对称构图和三分构图法,有很多斜线构图黄金分割构图法应有尽有,还有远近视角切换,在光影的运用上花了很多心思,整个片子每帧都像油画一般美到极致,前段色调像春夏,清新文艺,后段偏深沉浓郁,犹如秋冬。”
“五分钟的长镜头是电影的点睛之处,愁云惨淡的敦刻尔克。有营火,有口琴,军官近距离射杀战马,旋转木马上坐着酩酊大醉的士兵。这个致命的长镜头,它拍出了末世之感,以及末世的溃烂、崩塌和绝望。”
有好评自然也有差评,虽然国内的媒体并没有转载,但是在威尼斯照样可以看到。
“然有人赞赏片子的不断倒叙、插播的剪辑风格,但和片中时强时弱的敲击键盘声一样让我有点神经衰弱。而且那个备受赞扬的长镜头,没让我感到多少英军的绝望和困境,却让人倍感拖沓,只能说,对片子是失望了,导演的技巧可以肯定,但是有炫技的嫌疑,并没有什么大智慧,让人对此有点失望。”
每个人的思想不同,会冒出来相反的意见,这种事是正常的,所以这些负面的评论根本影响不了赵辰安的心态。
实际上,是因为赵辰安会让麦克提前把报纸上的负面评论给剪了再给他看,年纪大了,看不得这些东西。
9.10,电影闭幕式前一天,《赎罪》剧组都在焦急的等待着,这关系到他们能不能有所收获。
“滴—滴—滴”
赵辰安紧张的用眼神示意麦克接电话。
“Exceseme,好的,谢谢。”
挂断电话,所有人都紧张的盯着麦克。
“恭喜,你们要去征服威尼斯了。”
“耶——”
房间里的人瞬间陷入了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