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该离开这边了,下面需要记录的东西太多,接下来估计要跑好几个地方。”
洛诗瑶和李景霖非常默契的一起叹了口气。
滇南啊滇南。
果然是研究民俗学,研究民族文化艺术的天堂
与地狱。
痛并快乐着。
谁能想到,这半個月的努力,就连彝族的分支都没走出去?
一个红彝族群走完,去另一个红彝族群。
红彝走完,要去看黑彝。
黑彝后面,白彝还排队等着呢。
捏吗,根本停不下来。
对其中相似的,不同的,都需要进行甄别筛选。
实在是工作量巨大。
而彝族这大工程结束了,就能搞定吗?!
笑死。
就在滇南。
后面还有二十多个民族等着呢。
更别提全国上下其他少数民族了。
压根绷不住一点。
虽然整个大型的记录搜集任务,出动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的顶级顾问相当之多。
但问题来了。
有些冷门专业的学者,那少也是真的少。
比方说,一些非遗的研究者。
更比方说,李景霖这种又是非遗研究者,又是国内少有的乐器学专家。
更是恨不得得一个人撕成十个人去用。
文化艺术这方面的高端人才培养难度,可绝不逊色于什么医学,或是理科研究者。
在保证分辨能力,P古位置的基础上,还需要博采众长,具备横跨数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确实太难了。
就比方说。
总结滇南民族文化中,开始涉及到了一种很多大众“嗤之以鼻”的艺术。
纹身。
现代的纹身吧,大部分是很多不懂事的孩子觉得很酷炫,所以到处炫耀,再加上华夏古代“刺青”一词又多与刑罚为伍,显得十分负面。
比方说,先秦时代的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
但实际上呢,这还真就是华夏文化中很有趣的一环。
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
与其说刺青是刑罚,不如说是警示,最大的例子,便是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但还是那句话。
华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
汉文化中,刺青的作用是警示,也常常见于刑罚。
但在其他文化中却未必如此。
文化的差异是需要包容的,而不应该有文化歧视,纹身也不是什么混子专属,更不是舶来品。
在滇南。
纹身文化就是最直接的装饰艺术,历史甚至要追溯到中石器时代。
在少数民族文化传说中,纹身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让死者的阴魂认不出自己,后来,则开始有人将本氏族的图腾崇拜纹在自己身上,寓意着圣物附体,给人帕瓦。
直到后面发展后,原始的人族开始觉得,这具有一种美。
在民俗学的研究中。
滇南少数民族的纹身,是紧密与其文化,历史,传说,信仰联系在一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