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在于每一位听众,在欣赏之时,对其进行一个潜意识之中的排列。
就仿佛华夏流行势微之时,每每想起音乐,似乎总有那么一个潜意识中的印象,便是“欧美音乐都已经那么炸裂了,国内这音乐还在玩蛇”之类的下意识排序印象。
这其实便是认可度的不同。
这样的认可度,本身和音乐水准关系并不大。
更重要的是传播的广泛与影响力,并且与社会自信心有着密切相关。
而这流行音乐,影响最重的,便是年轻群体。
可年轻群体的特点是什么呢?
张扬,奔放,热情,有一种青少年热血的闯荡劲儿。
而东西方音乐,很多时候确实截然不同的表达习惯。
东方的音乐更为含蓄,抒情相当多,哪怕就是很振奋人心的大气音乐,一般也是以恢弘为主,在节奏的强调上其实并不是很强烈。
但西方的流行音乐,即使是抒情,节奏感也相当强烈,整体音乐要更为奔放一些,尤其是在节奏,鼓点的运用上,非常的“炸”,表达上就很直接,并不如东方音乐那般含蓄。
这对年轻群体的影响力是截然不同的。
听音乐,绝大多数时候,还真就是十分在意这第一感受的。
情绪表达的足够直接,那就容易共情。
人听音乐,是随着年龄,见识的增长,有所不同,有所改变的。
很多人褪去年轻热血后,就喜欢听点安静抒情的,不喜欢闹腾。
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非常有活力的年轻人,是很需要这种能够直白快速的带来情绪刺激的流行歌曲。
所以,一些人才会觉得“外国音乐嗨到爆,华夏音乐学猫叫”似乎说的还挺对的,直接忽略了其他的华夏音乐。
老板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学术上,李景霖很重要,但目前发展很好,并且也有老当益壮的学者,不是特别需要担心。
反而是流行音乐这一块,形式非常的严峻。
娱乐圈那是什么?
那就是个“juan”。
几乎绝大部分的音乐全都是往商业化走的,音乐所能达成的影响,引导,目的性,这些玩意压根就不重要。
年轻化,流行化。
现如今,非常需要华夏化的音乐,去取代欧美音乐的职能。
即不要那么含蓄了,尽可能的直抒胸臆,将情绪以一种年轻人的方式去发泄出来。
华夏音乐,就如一位长者,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眼界,才能品其内涵,感受内在的含蓄之美。
可现在,急需要出现一批能够取代西方音乐,将情绪刺激最为表层化,直接化的音乐。
但往往,这样的风格,在华夏,会被人觉得“不庄重”“太张扬”。
可偏偏,西方搞出这种风格的音乐后,却总是会有人为其辩解“年轻人就该张扬”云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