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这样的变化,众人更觉得洪易的诗的确是做得玄妙,道尽了心念坦荡的奥妙。
“众圣殿中俱坦荡,大千之处没春秋……好一个众圣殿……”
诸多大儒都赞叹道,就连四大圣贤世家书院的院主也不得不佩服出洪易的厉害。
就在这时,突然之间一个声音传达进了大殿之中。
“亚圣今日得大势所趋,周易书院不日就要成为天下第一书院,实在是可喜可贺!”
李神光身穿儒袍,风度儒雅,身周亿万毛孔之中冒出了莹莹白光文气,在周身外组成了一篇篇灿烂文章,华音乐章隐隐在众人的耳边响起,文气充斥整个众圣殿,眸中有着史书长河,众生沉浮,顺流而下,历史厚重的气息迎面冲击而来,让众人纷纷瞪大了双眼,不敢置信的看向了这位大乾的礼部尚书,这是亚圣境界!
李神光在这段时间内,终日里向绿柳山庄的杨乾请学问,将所有的政事都放到了一旁,全心全意的求学讨教,全神贯注的增进智慧,学习知识,像是少年时求学一般虔诚。
杨乾见他如此,也是有心成全,终于是拿出了真本事,每日为李神光讲道一个时辰,又抽出了一个时辰,专门为李神光答疑解惑,并且动用了神通,带他畅游历史长河,终于使得李神光境界大进,智慧大增,成就了亚圣境界,如今比之洪易的圣人之境也只是差了一线。
而且如今洪易并未真正的度过七重雷劫,所以倒也谈不上比李神光高上多少。
李神光已经从杨乾那里得到了指点,知道《易经》的编修乃是大千世界的千年文运汇聚,如果参与其中,可以得到儒门气运相助,使得境界更进一步,所以不想和洪易发生冲突,节外生枝。
只是等到了洪易占据了大势之后,李神光这才登门拜访,为的就是加入《易经》的编修,想要借助这次千载难逢的的契机,吸取儒门各宗各派的知识智慧,成就圣人之境。
在场的许多大儒,书院院主,看着李神光身上的异象,心中涟漪陡升,大家都是儒门大儒贤士,低头不见抬头见,即使未曾蒙面,也曾听过对方的名声,自然知道李神光不过是儒门的大儒境界,智慧学问比之谢文渊要差许多,如今怎么成就了亚圣境界,而且看起来,文气毫无虚浮之感,反而根基夯实无比,比之洪易的文气都要厚重精纯,境界也差之毫厘罢了,如何不让他们惊讶震惊。
而且令他们最惊奇的是,李神光没有神魂出窍,修炼任何的道术,走的乃是诸子百圣的道路,儒门最令人敬仰的正道之法,积累智慧,增强底蕴,厚积薄发,等到有朝一日,悟道成功,顷刻间成就圣人之位。这一点即使洪易也未办到,走的是道术修炼的道路,文气不纯,不是儒门正宗。
洪易面上不显,但是眸中闪过一丝不快和担忧,他自然知道自己和李神光的区别,自己乃是修炼道术增进境界,在儒门众人看来,乃是以外道旁门成就的儒家亚圣之境,和李神光这种只读书不修道的儒家正宗门徒相比,名不正言不顺,这下子倒是麻烦大了,如果李神光发难,他今日得到的儒门大势怕是要失去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