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栋何许人也?
生于一九七一,国内最成功的电影发行人之一。
当然了,在几大名头很响亮的内地民营影视公司里头,于栋创立的伯纳算是起步比较晚的一个。
于栋还在北影厂喝酒跑业务的时候,新画冕的张伟品投资拍摄了老某子的《我的父亲母亲》,两个人携手并进到了第三个年头,华仪两兄弟投资了小钢炮的《没完没了》,这是双方第一次合作......
千禧年前后,传统八大国有制片厂经历着“内忧外患”。
以《泰坦尼克号》为代表的进口片在内地豪取3.6亿票房,不断蚕食国内有限的市场空间。
而于栋也在这个时候,离开了北影厂,借了二十几万开了家公司,专门负责电影发行。
伯纳由此诞生。
2001年,电影局颁发《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伯纳成为建国以来首家持有电影发行许可证的民营公司。
同时,靠着《我的兄弟姐妹》的以小博大,于栋打了个漂亮的成名战。
不过相对于赚了多少钱来说,打通了香江这边的人脉才是于栋最大的收获,他叩开了香江市场的大门。
很显然,这是位牛人,且他手上也有白安良很需要的资源.....
所以,这样一個胖乎乎的三十出头男子,这会儿在他眼里头,比什么绝世美人都更有吸引力。
和于栋见面的地方就是剧组酒店旁边的一个茶楼里头,香江这边谈事情很多都喜欢在这类场合。
连社团都不例外。
当然了,可能社团更喜欢“有骨气”酒店一些。
初见于栋,白安良倒也没看出这位未来内娱大佬有什么王霸之气,反而是一副胖乎乎且面善的模样。
笑的跟个弥勒佛似的。
电影推销员出身的于栋,在和人的交往这方面,拿捏的确实很到位。
一见到白安良上来就是一顿捧,什么久闻大名,英雄出少年之类的词儿一个接一个。
还热情地招呼他喝茶,并亲手帮他泡上。
讲道理,正常二十岁小伙被这么捧一通,还是被行业内有头有脸的人物这么捧,多少会有点飘飘然的,这谁顶得住啊。
放下茶杯,于栋仿佛很好奇地问了一句,“你消息还蛮灵通的,不过我暂时还看不透这事儿的导向,你有什么看法吗?”
“我才二十岁,我能有什么看法,道听途说而已,拿来在于总面前撑撑面子,免得显得过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让于总看轻了。”
年轻是一把双刃剑。
有的人会因为他过于年轻而轻视他,然后一个不小心在白安良这吃个大亏,代表选手在香江这已经有不少位了。
但年轻气盛这种标签,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他的发展脚步,有些机会真的会直接错过。
扮猪吃老虎,扮久了就真的变成猪了。
所以,白安良选择跟于栋来一波“摊牌”,哥们不是愚蠢的小年轻,快来跟劳资合作!
CEPA协议这玩意,其实带来的最直观影响就是......大量香江电影人北上。
当然了,真正的导火线其实是那部《英雄》的横空出世,一部电影大卖二点五亿,那年的全国总票房才九个亿,后来央妈的调查显示,来看《英雄》的观众里,有八成已经多年没有进过电影院。
《英雄》不仅重启了中国的电影市场,也让中国电影进入了大片时代。
市场回暖再加上政策出台.....电影合拍浪潮自然被掀起。
香江的很多知名导演,比如徐客、许安华、陈可莘等人先后前往内地试水。
而这一政策的出台,也为年轻的伯纳接下来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这会儿的于栋已经不满足于其“看家本领”电影发行,而是想要布局产业链上游环节——电影投资与制作。
白安良之前并不清楚于栋是不是这么快就有了这想法,但现在嘛.....他肯定有这想法了!
不然对方找自己干嘛?
只是吧....现在的于栋,白安良担心他恐怕掏不出那么多钱来砸电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