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宽是小吏之家出身,称寒门都有些勉强,凭借拜师徐淑,虽然勉强得了士人的身份,但想真正被这些士人承认,哪里有那么容易?
他在扬州之时,虽然已经开始与扬州的大族交往互动,但其实一直真正能接触到的,却大部分只是这些大族中的庶出旁支罢了。
至于在洛阳又推出的《算学,也不过是略微的抬高了一些他的身份,为与士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基础而已,丁宽一直远离儒家经典,剑走偏锋的《算学,并不足以支撑他在士人当中,得到普遍的认可。
其实,丁宽早期游历中原之时,最重要的支撑背景,就是老师徐淑的遗泽和《农书的潜在影响力。
《农书的内容很广泛,但刊印一本《农书,就真能直接全面提升大汉的社会生产力吗?世上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
汉代识字的才有多少人,真正使用《农书内记录的那些技术的,都是农人、工匠。他们绝大多数都不识字,《农书的传播根本就离不开识字的士人。
可以说《农书的刊印,刚开始的时候,主要受益的就是那些士人阶层,尤其是掌控土地越多的大族,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农书只是一部技术书籍,并不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能够让使用者,提升一到两成的收获,其实已经是很好的效果了,没有足够大的基数,这一到两成的提升,是显现不出太大价值的。
即使丁宽在自己治下,已经在全力的大规模推广农书,再配合不断整顿吏治、安置流民、轻徭薄赋,也不过是让底层的百姓,能够解决最基本的温饱,不至于冻饿而死罢了,要真的提高社会产出,丁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真正让丁宽能够被士人全面认可,反而是在黄巾之乱发生之后,是丁宽在剿灭黄巾之时,表现出的仁德爱民。这种认可的标志,就是颍川士人给丁宽送的那块匾额。
丁宽在南阳又是迁徙流民、又是花费大量精力物力恢复春耕,到了颍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韩融,拉拢颍川士人的同时,一直在尽量减少兵灾之苦。这种仁德,才是士人最认可的道德典范。
黄巾之乱,开启了汉末的乱世,士人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而丁宽有强横的武功,可以对抗外来的刀兵威胁,有仁德的名声,可以让治下的民众,不至于整日提心吊胆。
尤其是群雄讨董卓之后,诸侯林立,靠着这些同行的衬托,丁宽的仁德之名,已经被天下士人广泛的接受。
即使丁宽进行了几次的吏治整顿,并从豪强手中,抢夺了大量的田母,但丁宽的作为,一直在大汉的律法之内,这就使得那些受到损失的豪强,无法联合更多人来与丁宽作对。
丁宽治下,说是民心彻底归附,尚且言之过早。但至少在丁宽提供了足够安全保护的情况下,没有什么势力跳出来,对丁宽的治理进行正面的抵触。
丁宽能够在短短三四年内,就掌控了大汉这么多的地盘,其实并没有打太多的大仗,反而是更多的利用了士人、百姓对战乱的恐惧,对和平的向往。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