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定三越
公孙敖出兵的时候,身边不过带了千余人。
这些大都是南北二军之中出身南方的军士,还有一部分是羽林军里的年轻人,跟着过来镀金的。
可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跟在他们后面的民兵,数量却是多到让人头皮发麻。
仅仅是离开长安城的时候,身后就跟上了千余人马。
等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已然是多达数千人追随。
这些渴望通过战功,从而获得赏赐进入南北二军的关中汉子,以地方游侠,中产良家子,勋贵官吏子弟为主。
他们大都骁勇,而且家中颇有资产,能够装备得起兵器马匹,以及远行的花费。
实际上想要跟随的人更多,只不过这些人没有马匹也没什么钱,追了一段路程追不上,只能是遗憾回乡。
汉家是全民皆兵,所有成年男丁都要服役两年。
只不过服役期满之后,绝大部分人都是各自回家,各找各妈。
只有极为出色的,才会被选入南北二军之中,成为常备军,从而吃上真正的皇粮。
不但能够吃饱拿足,还能够通过战功获得爵位,从而提升社会地位以及获得丰厚的赏赐,这才是众多人宁愿自费做民兵,也要追随朝廷打仗的真正缘由。
若是宋末明末的时候也是这样,哪里还有鞑子的什么事儿。
只可惜那个时候,儒家文官集团占据了几乎所有的利益,丝毫不肯分给别人一丝一毫,没有好处自然也就没人愿意卖命,结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等到公孙敖一路东出至江畔,过江之后抵达会稽郡的时候,跟随而来的各地民兵甚至高达数万之众。
这数量太多了,公孙敖也不能放任他们随意行动,因为很有可能会祸害地方。
他抽调人手将这些民兵暂时收编,提供物资粮草补给,不过却是没有俸禄。
至于正兵,之前就已经在环绕三越的各郡都已经集结起来。
此时集结在会稽郡的郡兵,约有三万余人。
“李都督。”
公孙敖寻得李当户,询问道“水军海船准备的如何了?”
“将军。”面对着已经被拜为后将军的公孙敖,李当户很是恭敬“水军有四百料大海船二十三艘,二百料小海船四十九艘。”
公孙敖再度询问“可运多少兵马?”
李当户愣了下“不是运粮吗?”
在他的印象之中,除非是与对方的水军打仗,否则的话水军的作用不就是运送粮草军资的吗?
“某心中已有计较。”
此时大汉在五军都督府里挂名的正牌将军就只有两位,一个是作为威慑力留在长安城威慑匈奴的卫青,还有一个就是公孙敖。
这等身份之下,公孙敖也是难免有些傲然,话语之间也没有往日里的那般客气“东瓯国向朝廷求援,说是闽越叛军已然攻至东瓯城下。某有意用海船运兵直抵东瓯城,打闽越
人一个措手不及。”
李当户眼神一亮,当即赞叹“这是个好办法!”
这个时代里,还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所以闽越人这边绝对是想不到汉军会从大海上来。
毫无疑问的,这将达成大军抵达战场的突然性。
李当户这一年多的水军都督也不是白当的,他努力学习总结分析,已然是对水军有了相当的了解。
就像是计算各艘海船的装载量,他在心中快速计算了一番,很快就有了答案。
“将军。”
李当户行礼说道“此去东瓯,有熟知海路的向导带路,顺风的话五日可至,最多不过十日。算上携带的粮草军资,大海船一艘可载二百五十兵,小海船可载一百五十兵。只不过需要挤
一挤。”
这么一算下来,差不多一趟就能运送一万两千多人马。
只不过李当户说是挤一挤,实际上那是非常挤,因为还要算上船上的水手,算上粮食淡水等生活物资,算上随军的粮草与兵器甲胄甚至马匹什么的,那拥挤程度估摸着堪比十五世纪最
赚钱的海运生意。
当然了,像是李当户与公孙敖这儿,生活环境自然不会那么拘谨。
“可以了。”
公孙敖满意点头“只要能将万余精锐送到东瓯城外,必当一战胜之!”
他们都对汉军的战斗力有绝对的信心,万余精锐突然出现在了战场后方,必然会大获全胜。
理论上来说,这个说法是没错的。
可实际上他们却是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晕船。
虽然集中在会稽郡的人马大都是南方各郡的郡兵,且以楼船士为主。
可江河湖泊与大海是不同的,大海上的波涛翻滚,是平静的江河湖泊所难以比拟的。
这还是在冬季出兵,没有受到台风的影响。
若是夏季的话,一旦遇到台风非常有可能全军覆没,都沉到了海底去喂养鱼虾。
等到被精挑细选出来的万余精锐上了船,沿着大江一路出海南下,晕船的事情就开始不断出现。
明明是身强力壮的七尺汉子,可却是上吐下泻面色苍白,仿佛下一刻就会背过气去。
这等状况,真是将随军的公孙敖给急的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