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书呀,这么牛逼,翻两页就跟吃了仙丹一样。
就这……还只是林涛先生口中的启蒙读物。
不愧是能成为曹老弟子的人物,这眼光,可真真的算是高出天外去了。
“肯定不只是读书了,应该说是知识储备和我自己绘画心得的感悟结合吧。读书只能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顾为经知道老爷子可能误会了,笑笑说道。
“林涛教授说,画家感受到瓶颈,并想要突破瓶颈,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两条腿走路。要从【务实】和【务虚】两条道一起下手,务实是‘术’,便是磨炼自己用笔技巧,务虚是‘道’,要打开格局,开括整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美学修养,便是读书。”
“就拿这勾线来说好了。”
“书上说,勾线最重要的是能做到有‘灵淑之气’,而如何做到有灵淑之气呢,作者便引用了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里的观点——学者当先求之笔墨之道,而渲染点缀之事后焉。最初而最要者,不在陈规,在乎以笔勾取其形,能使笔下曲折周到,轻重合宜,无纤毫之失,则形得而神亦在个中矣。”
“哦,这样啊,说的真好。”
顾童祥想了想,一脸严肃的点了点头。
没懂。
好吧,咱确实没文化。
东西方传统的艺术理论着作,后人读起来都有各自的难点。外国的书籍难点集中在语言上,几百年前最严肃正统的经卷全是用拉丁文写的,连小黄文恨不得都是希腊语版的。这是中世纪上流学者所能接受的最通俗的语言。
连法语都不行。
英语文献着作的地位讲道理还不如阿拉伯语文献。
世人印象里,那个时代的代表性英语写作大家,诸如莎士比亚这些人的高大形象,其实都经历了一个在十七、十八世纪的再发现过程,他们从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种德高望重的搞严肃文艺创作的老先生。
文学系的一句暴论,在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代和他死后的二百年间时光里,他的个人形象其实很近似于文艺复兴时代的郭德纲,而非大文豪。
而那些古代一手文献着作,今日西方搞美术史研究的学者读起来都超级费力,英文版则通常不太可靠。
而东方文献的优势是,华夏文脉一脉相承,绵延未绝。
不用专业的古语言学者。
经过完整的义务教育,且受文言文训练比较好的普通高中生,别说几百年了,读2000年前汉晋两代的原始文章,都没有太大的困难。
但缺点则是,理解起来比较有难度。
尤其是美术范畴,非常考校慧根和悟性,已经进入到了玄学领域。
封建时代。
有几个平头老百姓能够识字呢?
谈论书法、绘画这些艺术问题,更是最顶级文人公卿才拥有的特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