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灭蜀吞吴的大一统,才是魏国首屈一指的大事,让士庶们修生养息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不是修缮宫宇。
已然即位不少年的曹叡知道,魏国想大一统不是十年八年可以做到的事情。
在他的有生之年里注定了是战火连绵,所以他永远都不会迎来天下富足、可以不伤民生的情况下大举修筑宫殿的机会。
如今趁着徭役没有减少,就抓紧先做了吧。
再苦天下士庶几年,然后他再整顿吏治、以身作则崇尚清俭,让州郡减少征调,同样也能让百姓颂赞、为灭蜀吞吴积攒实力。
况且,他也不怎么在乎士庶们的声音。
称孤道寡之人站在太高,听不到底层的声音是一方面;另一个缘由是他想为推行变革、肃清积弊做准备。
这也是他先前给夏侯惠私下透露过的事情。
但单凭夏侯惠一人是不行的。
哪怕夏侯惠顺利的在伐辽东的战事中积累威望,且有他授予毌丘俭配合的情况下,都无法突破庙堂公卿与郡县豪强们的重重阻力。
所以曹叡想起了故大司马曹真临终时私谓的那句话:“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老臣兵败,令宗室威望式微,于社稷而言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外部战事的压力变小了,也就是到了整顿内部的时候。
他知道,想把魏室社稷传承下去,讨灭不臣只是其一,吸取前朝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将对魏室忠心耿耿的臣子甄选出来、不吝器重与尽心培养,也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如近些时日谏言过不可大兴土木、止奢克己的臣子,他都默默记在了心里。
当然了,没有上疏谏言的臣佐,他也不会非黑即白的认为不可重用。
他只是想寻出几个敢于任事的臣子而已。
因为肃清积弊本来就是得罪人的事,甚至还为迎来千夫所指,故而必须甄选敢直谏、不畏强权、不以仕途为念之人方可胜任。
只不过,结果差强人意。
不是魏国没有犯颜直谏的直臣了,而是这些直臣大多都是魏武时期的老臣重臣,年纪都太大了。大到只能在一旁摇旗呐喊、无法躬身力行推行变革。
况且,年轻人的血才是热的。
老臣们岁数大、历经事情多,在仕途上浸淫久,棱角难免会被人情世故磨平、热血被世间的薄凉给浇凉。
行事,自然也就变得畏手畏脚、一切求稳妥。
至今为止,不管年龄还是能力皆能让曹叡觉得是可造之才的人,唯有中书侍郎王基。
这是他已然明确表态不纳谏且将夏侯惠谪贬去辽西杀鸡儆猴之后,仍上疏进谏止奢的人,实属可贵,所以他将之外放为郡守、以待日后重用。中郎杜恕这次虽然没有上疏,但早年展示出来的品行,让他觉得先擢拔一下,以备日后作为从属助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