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与LCD一样,都不是在80年代爆发的产品,都是需要等到90年代,才能形成产业规模,但笔记本电脑的技术积累,却也已经在80年代就提前开始了。
从原理上,其实笔记本电脑与PC有很高的重叠之处,甚至将笔记本电脑拆开,其上的部件,甚至与PC是高度对应的。
但笔记本电脑是更加紧凑的系统,需要将内部的各个部件进行小型化,使得笔记本电脑在保持技术性能的同时,必须更加的轻薄化。
在工业制造领域,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等尺寸的工业产品,是生产难度最低的。
而同样基本原理的东西,无论是想要进行大型化,还是小型化,其难度都会成级数的提升。
越是向两端发展,需要的工业综合能力越强,涉及到的技术领域越广,包括材料性能、工艺精度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同步的提升。
这种难度提升到一定程度,技术含量也就完全不是一回事情了,甚至可能需要彻底更改技术路线。
笔记本电脑,就是对计算机产品进行小型化和紧凑化,这个历程其实开始的很早。
1975年IBM就推出了IBM 5100计算机,因为体积较小,可以随身携带,被称为便携式计算机。
但其实这台计算机并不真正便携,他的重量高达25公斤。这样笨重的“便携式”计算机,自然不可能被市场认可,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此后十年,许多厂商都在尝试推出各种便携式的计算机机型,计算机的重量也在不断的减轻,但仍然迟迟无法取得真正的突破。
直到1985年,霓虹的东芝推出了T1000机型,采用了Intel 8086 CPU,512KB RAM,并带有9英寸的单色显示屏,没有硬盘,可以运行MS-DOS操作系统。
这款计算机才真正有了后世笔记本的样子,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商业化,而同年IBM推出了类似的产品。
可以说,1985年才是相对被认可比较多的,笔记本电脑产品的开端之年。但之后几年,笔记本电脑在市场上引起的浪花也并不算太大。
直到1992年IBM公司第一台ThinkPad笔记本电脑问世,这台ThinkPad 700C,才算正式开启了笔记本电脑的大规模应用历史。
而到了1994年,Intel首次尝试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处理器,专用于笔记本电脑,才使台式电脑与笔记本电脑真正分化为两个产品品类。
现在还是1984年,距离笔记本产业的规模化和商业化还很遥远,陈兵也并不急于要提前推进,笔记本电脑的商业化进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