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次会议,李景霖提前准备了相当之久。
可就算是准备异常充分,此时的李景霖,依然是感受到了紧张。
成为一个行业的重要人物,并且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自己的决策将成为之后的发展重心,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格局变动。
这样的压力,可不是谁都能顶得住的。
李景霖似乎突然明白了。
为什么很多网友们会对一些专家的决策嗤之以鼻,觉得有些决定实在是太保守,太中庸了,只追求稳,总是没有抓住机会。
更知道了为什么专家自己也知道这些,但有时候依然免不了犯错。
一来,是当局者迷,以网友的视角来看,当然是指点江山的马后炮,可对于决策者来说,对未来到底会如何发展根本没有任何确定的保证。
二来,自然便是这个压力。
在这样的压力下,能保持激进都算这人不要命。
【我宁可什么都不做,也不愿意犯错】才会是常态,这并不是什么为了自保,或是为了名气。
而是真的很害怕犯错,因为,一旦犯错,影响太大,百死难辞其咎。
“我在很早之前的公开课中,曾经很详细的描绘过上世纪中,前辈音乐家们,对小提琴的汉化,甚至是西洋音乐的汉化。”
李景霖缓缓开口了。
即是自己梳理思路,更是让大家也参与讨论。
李景霖所说的“小提琴汉化”,在场的教授都知道。
要知道,那个时候,几乎百分之99的国人,压根都不知道西洋乐器,西洋音乐,甚至对这个完全没有概念。
再到战乱时期的一些有钱人,酒宴奢靡,觉得追逐洋人的东西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西洋音乐是以一个十分歪斜的角度进入到华夏大地的。
那些西洋大师巨匠们,所想表达的音乐原本的美,几乎被剔除了一个干净,留下的只有一个概念【听洋人小曲儿那就是进步,那就是高级】。
实际上。
除了时代的背景,特殊的战乱年代外
用网友们的语句来描述。
那就是不怎么懂,但还要装,硬装,无脑舔。
所幸。
华夏大地并不缺少热血青年。
有这么一批在国外学到了西洋音乐的留洋青年回到了祖国。
以“洋玩意”,走到了百姓,走到了群众中。
并且,将其融会贯通,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中,经由伟人的指导,梳理了华夏音乐,融合了西方美学,总结出了独属于东方的美学思想。
那个时候开始。
西洋音乐开始在华夏的大地上被染红了。
《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
那时候的人从来没想过。
一把小提琴,一种西洋的乐器,可以陈列在华夏的博物馆中,成为重要的传承文物。
云南的省博物馆,为它专门设计了一个独立展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