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它的主人名为聂耳。
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西洋音乐更是汉化的十分彻底,甚至衍生出了独特的流派。
其中,小提琴的汉化是最为彻底的之一。
因为这玩意好携带,走哪背哪,直接就能演奏。
于是,各式各样的红歌,歌颂着国家,歌颂着人民,歌颂着劳动者。
至此,本该是东方美学,或是汉化了的“西洋音乐”高速发展的时间。
可惜在特殊时期,为人民颂歌的人民艺术家,以及整个文化方面,受到了打击。
再到后面,尚未等恢复元气,便又迎来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
到现在,完全可以说是半死不活。
半死不活也就算了。
当年那闪亮的红色艺术,至今更多的是变成了应付检查的固定曲目。
拿网友们**的一句话来说的严重点,那就是“艺术已死”。
“我曾经也试图重走当年的路子,或者说,很多前辈们也都这么尝试过,但显然,时代变化的速度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快,我们必须清醒的认知,当年的情形,如今不会有,未来也不会有。”
李景霖很认真的说着。
虽然说的内容听起来或许有些悲观。
但实际上,在场的众位教授知道,这可不是什么悲观的发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冲击到的是方方面面,其中自然包括文化艺术。
“可是这并不代表失败,而是需要找到一条新路子,这不仅仅是小提琴的发展方向,更是西洋音乐,甚至是华夏传统音乐在未来的发展方式。”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基础,技巧上沿用经验,但在演奏,以及艺术内容,艺术思想的培养上,尽可能的年轻化,抓住年轻人的性格特点,才便于文化更好的传播。”
李景霖呵呵笑了笑。
看到李景霖笑了,张毅教授也忍不住打趣了一声。
“是啊,小李同志就是年轻人,他最懂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了。”
“哈哈哈。”
会议室中,传来了阵阵的轻笑。
当初的西洋音乐为什么能迅速的转变成华夏的味道呢?
为什么可以如此顺利的便在铁与血的磨练中,形成独特的民族精神激励来源呢?
实际上,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便是.
当初,主导这一切的音乐家,艺术家们,是一群年轻的小伙子。
客观事实便是,年长者更为稳重,而年轻人更适应变化。
现如今的境遇便是掌控着话语权的老一辈,当初也年轻过,紧随潮流,被时间证明是对的,可他们逐渐老了,也成为了稳重的人,有优点,自然也是开始出现了缺陷。
时代总是不断进步,且进步飞快的。
行业的轮回,不外乎便是年长者掌控,但年轻人变化,然后不断证明自己,到达光辉时刻,又逐渐变成了稳重的年长者,遇到了擅长变化的新一代年轻人的挑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