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哪一级领导的旨意,为了培养联络群众感情,缓解干群关系,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同甘共苦,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要求今后乡镇干部下村不再在村部吃饭,要求到农民家里吃“派饭”,自己付伙食费。
也不知这是一个“指导性意见”还是“建议”或者是个“政策”。有些乡镇就开始“执行”起来。首先干部们头脑中就打起了问号:这能行得通吗?大家就开始进行“假设”和“可行性”分析。
1、在农户家中吃饭,伙食费怎么交?如果每餐交3元,有些好客的农民杀鸡杀鸭怎么办?显然农民亏大了,没几天就把人家吃穷了;如果每人每餐交10元或者20元,干部每个月几百元的工资,一家子的家庭开支全让一个人给吃了,老婆孩子怎么办?
2、农民每天起早摸黑,忙得不可开交,如果知道政府干部要在他们家吃饭,就要特意丢下农活为你忙上忙下,买菜、煮饭,陪你泡茶聊天,耽误了生产。
3、有的农民一家老少7、8口人,如果有时去了5、6个干部,人家的饭桌可没像五星级的“贵宾间”,可以容纳得下十几号人,那样岂不是要办好几桌?
4、许多农民家里的鸡、鸭、狗、猪都不是圈养,而是放养,基本是人蓄共处一室,鸡经常飞上餐桌拉屎。地下的鸡屎、鸭屎也是一坨一坨的,几乎无下脚之地。这样的就餐环境是不是有点……
5、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要是吃了人家的鸡、鸭而人家又不收你的钱那今后还收不收各种款项了?会不会有干部这样想:“哇噻!村里没钱办伙食,农民家不是还有很多土鸡土鸭吗?吃了还不收钱,吃了也白吃,不吃白不吃”。会不会天天想着去吃“免费的午餐”呢?
6、要是有农民拒绝、不欢迎你在他家吃饭,给你脸色,给你白眼(这个可能占大多数)那不是“拿热脸去贴冷屁股——自讨没趣”吗?
经过以上“可行性”分析,大多数干部认为吃“派饭”是不可行的。但程书记并不这样认为,他说上面有政策我们基层就要执行,没有经过实践怎么就知道不行?
全镇干部就开始执行这个政策。几天后,情况反馈上来,大部分的农民对这个做法都很反感。有不理不睬的,有称没空的,有说我们农民的饭菜你们干部吃不习惯的,有说我们农民庙小,容不下,也伺候不起你们这些大干部的。
更糟糕的是农民到处发布“民间消息”,说国家已经被这些干部吃穷了,他们连工资也发不出来了,现在吃到我们农民头上来了。大有“狼来了”的味道。还有的说政府干部是吃百家饭的高级乞丐。
吃派饭的本意是拉近农民与干部之间的距离,化解干群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宣传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可是农民并不买账,他们说:“你们天天讲爱农民富起来,爱农民好,我们辛苦一年还不够交各种费用。超生一胎罚款几万,我们节约了一辈子,一下就被你们罚得倾家荡产。甚至连房子都被你们拆了。‘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甚至连解放前还不如!”
干部们解释说,“你一切按照政策来,不要去违反它不就什么事也没有?”
农民说,“在农村没有一个男孩行吗?你们干部老了有国家养着,我们靠谁养?女儿长大了就是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有的嫁到外乡、外县甚至外省,她也有公婆需要养,一个人养四个老人养得起吗?就算养得起,你说我们有没可能抛下家里的水田、菜地、房屋、山地、森林去投靠她们?有可能将这些祖祖辈辈遗留下来,交到我手中的家产在我这一辈中拱手送人?那我不成了万人唾弃的败家子?别说没有儿子,就算有一个都太少。在农村里房族观念这么严重,争什么都靠的是人多力量大,人少兄弟少就是会被人排挤、欺负。再说如果就一个独生子,谁能保证他这一生可以平平安安地走完?如果中途遇到夭折、意外、变故或者发生战争为国捐躯怎么办?那留下我们这孤寡老人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吗?这些问题你们想到没有?”
干部们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说实话农民所说的问题也确实是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和几千年来各地所形成的生活习惯、文化传承、思想体系、风俗习惯密不可分。
看来一项政策的制定是要接地气的,是需要坚强的根系来支撑的,也并非国家所有的政策、决策都是正确、无懈可击的。有些事情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实际的操作中进行必要的修正、提升、完善的。
吃派饭,拉关系,套近乎的思路基本未取得任何效果,反而引起众多尴尬。吃派饭这个时代催生的怪胎还尚未开始流水线作业便胎死腹中,宣告流产,自生自灭。